培根隨筆600字讀書筆記
培根隨筆600字讀書筆記篇1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論文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里面說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么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并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說"有的人說起話來很神秘,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并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里有數,就是嘴上說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戶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盡管作者并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后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于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于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于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是一本非常值得讀的書。
培根隨筆600字讀書筆記篇2
很多人喜歡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培根,我不喜歡!我討厭培根,他站在貴族和父權的角度。我討厭培根,他詭計多端,老于世故。我討厭培根,他思想功利,深諳官場運作。
然而前兩天看了《培根隨筆》,發現了另一個和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激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永不輕易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突然意識到:‘哦!“有這樣一個熏肉,”
在這幾十篇短文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由既有美又有德的男皇帝寫的。這是一部關于美的經典作品。重點是人應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善如寶石,鑲嵌自然之美;擅長美容的人無疑是最美的,但是漂亮的人不一定要長得帥,只需要有端莊的氣度和令人愉悅的儀態?!笆堑?,形式美勝于色美,舉止優雅美勝于形式美。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只有外表只是一個身體,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美呢?所以,人可愛是因為漂亮,而不是因為漂亮才可愛。
看完這本書,突然想到人并不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理想信念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他們追求的東西和追求的夢想也是不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也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別人。況且人是有兩面性的!要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彌補自己的不足,為以后漫長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讓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深思,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學邏輯修辭使人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讀書的感覺《培根隨筆》。
培根隨筆600字讀書筆記篇3
對于我們來說,弗蘭西斯·培根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至少,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聽說過他的那句至理名言:“知識就是力量?!?/p>
這位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思想家出生于1561年,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在一系列著作中批判了歐洲中古經濟院哲學和唯心主義,認為經院哲學與生活實踐隔絕,被教條和權威束縛,他還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界的奧秘并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培根的散文隨筆共有五十八篇,他心目中的讀者是世家貴族子弟。他的文章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其中多數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比較集中的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這些散文關注現實,其中議論官場生涯的篇章和探討修身持家的文章都得力于他深入的觀察和親身體驗,他力圖不帶入先入之見的客觀態度來審視和考察各種現象和行為(包括“背叛”),很少從傳統的宗教道德觀念出發簡單化的批判是非。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說培根對每一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平心而論,且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迭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從培根的散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者——培根是其中之一,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于探討并樹立新的信念、規范和道理。讀經典作家的作品,最正確的態度也許還得用那句老話概括——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培根隨筆600字讀書筆記篇4
對讀書的方法,培根說得比較抽象,沒有說出那些書應該如何?他只是提醒人們,“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淺嘗不就是蜻蜓點水嗎?有些知識只要知道就行;狼吞不就是鯨吞嗎?
有些知識要求迅疾、新鮮;細嚼爛咽,如經典思想需要品讀,要品讀,需要把心靜下去,需要把時間投入進去,使之消融于我的精神之中。初次的閱讀經典,可能給你的感覺就像一盞很小的路燈,照亮你的腳下,光圈也不見得范圍很大,不過,只要堅持下去,又會迎來第二盞路燈……一盞盞路燈延續到未來的路上。
等到走過漫長的道路,遠離你熟悉的環境時,你若是回頭遙望,盡管是山重水復,煙霧迷茫,但你會從心底里發現第一盞路燈的意義。
培根進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他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于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辈贿^,這里原則的話說了一大堆不行,對實際的操作沒有意義,按照我的觀點,只能選擇簡潔、便捷。
要我的做法便是選讀古詩詞,瀏覽的可能是小說,精讀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思想意蘊的著作,如《蒙田隨筆錄》、《培根隨筆集》、《帕斯卡思想錄》、《理想國》、《叔本華隨筆》、《尼采隨筆》、《西方哲學史》等;還有《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幽夢影》、《菜根談》等等。
讀書的問題,有時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問題在書中無法解決,只能在書外化解。培根的閱歷,使他談讀書有了更厚的底子,更廣闊的視野,談吐就變得非常精妙,“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