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的讀后感
托爾斯泰的讀后感精選篇1
托爾斯泰是俄—國偉大的作家,他創作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和《復活》等作品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俄—國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成功塑造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他創造出了俄羅斯文學中最豐富、最壯觀的人物畫廊。
1827年,托爾斯泰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莊園里,父母早逝,小托爾斯泰是由倆位姑姑嬸嬸帶大的,因此,小托爾斯泰的童年是幸福的。大學時代,托爾斯泰創作了小說《一個紳士的早晨》,此書寫的是托爾斯泰的親身經歷。當時的托爾斯泰很孤獨,遭受人們的嘲笑與猜疑,他認為自己是徹底的失敗者。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了高加索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1852年,托爾斯泰的才華已結出了第一批果實:《童年時代》、《一個地主的早晨》、《襲擊》等作品相繼問世。托爾斯泰在第一部作品中追憶過去的生活,他當時正在養病,長期的休養使他感到孤獨、痛苦。1853—1855年,《少年時代》、《高加索紀事》、《我的青年》等遠近聞名的作品陸續問世。1873—1877年間,在愛情的庇佑下,托爾斯泰完成了倆部舉世聞名的著作《安娜·卡列寧娜》、《戰爭與和平》。
1899年,托爾斯泰完成了他創作生涯中最能體現他宗教思想的作品《復活》,1910年,托爾斯泰在安詳之中逝世了,盡管有警—察的阻攔,俄—國許多城市都舉行了人數眾多的游走活動,人們沉痛悼念托爾斯泰。
在《托爾斯泰傳》中,我們領略了托爾斯泰的博愛精神,他強調“道德”、主張“博愛”,認為只要每個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消除欲念,就自然能達到全社會的和諧。當時盡管響應者廖廖,但他并不放棄,畢生堅持著自己的信念,這正是托爾斯泰使得我們景仰和學習的地方。也許有一天,他關于平等、博愛的主張會成為人類生活的共同準則。
托爾斯泰的讀后感精選篇2
托爾斯泰自從站在世界文壇之上,就被人們一直關注著,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羅曼羅蘭所寫的《托爾斯泰傳》,這部作品對研究托爾斯泰具有很大的作用。因為畢業論文的關系,一直在看這方面的書。希望對自己的論文有一定的幫助。
這部作品是以傳記的形式來寫的`,大多是一些評論性的語言,缺乏敘事性,比較枯燥。但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來構思作品,使作品看起來不會很亂,而是比較有條理性,結構相對緊湊。作家以一定的順序展開敘述:首先介紹托爾斯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堪稱可與莎士比亞媲美;然后介紹托爾斯泰的生活及家庭狀況,出生于貴族家庭,身邊有許多事情都被當做寫作的素材;再次介紹作家的宗教信仰,他的一生一直處在懷疑、放棄、堅守信仰當中,當他出現對宗教的懷疑,他的情緒變得很糟糕,對許多事情都處于懷疑激憤的狀態,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做,當他不再相信宗教,生活就沒有了支柱,投身于學校建設,卻沒有成功,就越加的不如意,當他再次堅守時,就會重新找到方向,繼續前進;進而介紹了關于托爾斯泰的三部著名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對這三部作品進行了思路梳理,同時在作家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其中的一些人物就是托爾斯泰家族中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是托爾斯泰本身的塑造,他像列文那樣經歷了哥哥的死亡,以及出現的種種抑郁煩躁的心情,他沒有像列文那樣得到最終的解脫,而是一直處于煩躁之中;最后介紹了托爾斯泰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沉醉于對藝術的研究。
作品中讓我感到新奇的是托爾斯泰伯爵夫人在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她為托爾斯泰營造了一個安靜和諧的創作環境,一直支持著托爾斯泰的進行文學創作。正是由于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托爾斯泰才堅持著創作。但是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爾斯泰便投身于藝術評價,無論伯爵夫人怎樣勸說也無法把他拉回來。托爾斯泰之后的作品很難收到大家的一直好評,《復活》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創作的最后一個高峰。
羅曼羅蘭的這部作品,讓我又進一步認識了托爾斯泰。再偉大的人物,也有其不足之處。作家沒有因為對托爾斯泰的喜愛,而沒有看到他的不足之處,而是對自己喜歡的地方作出正確的評價,并結合當時大家們對他的評價作出正常的評說。對于作家最后幾年的作品也給出了客觀的評價,指出其不足之處。整部傳記結構嚴謹,有理有據,對于托爾斯泰作品的分析非常客觀到位,沒有說人云亦云,整部作品都是對托爾斯泰的一生作品的概述,講述有詳有略,觀點明確可以看出作家對托爾斯泰的喜惡。
作品的最后增加了一些附錄,簡單介紹了托爾斯泰的遺作,同時也留有遺憾,其中的一些作品中敘事緊湊和清新可與《復活》中那些最優秀的章節相媲美。托爾斯泰與亞洲的許多國家都有書信來往,其中他最為欣賞的是中國的老子,無為而治。托爾斯泰提倡無為,不反抗,沉默地對待侵略。最后還有一封關于托爾斯泰死前兩個月給甘地的信,信中提及了對與信仰的看法,提出中的博愛,不反抗主義,都是他極為欣賞的。
這部作品雖然不到二百頁,但它表現出作家的真實想法,清晰明確的展現出來。
托爾斯泰的讀后感精選篇3
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可是,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才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雖然別人都說他是“天才“,但是《名人傳》里他自己說到:我只是個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頂峰的。
托爾斯泰的讀后感精選篇4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發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丑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贊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采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丑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二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有若干關于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郁,在他的食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后,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讀完《托爾斯泰傳》讓我明白: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托爾斯泰的讀后感精選篇5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這句話,出自俄羅斯著名作家。他是19世紀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文學家、思想家,更是被人們成為俄羅斯文壇泰斗,他主要的作品都寫出了當時社會上的種種腐敗現象,而且他用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19世紀末,重重的黃昏下,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一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曾經,托爾斯泰有著很大的一筆財富,但是,他揮金如土,欠下一對債務,并與社會上那些不良少年來往。他的二哥在還完他那一屁股債后罵他,兇他,讓他如夢初醒終于走上了正途。
他自己說,他五歲時便已經第一次感到,“人生并非一種享樂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是啊,人生不是享受,但我覺得苦役也不十分沉重。被個人的世界觀不一樣。托爾斯泰不喜歡繁華的生活,外出時他總是粗布大衣,因此也不會不會有人想到這“位”老頭就是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