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1
理想國讀書筆記800字精選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理想國800字,希望大家喜歡!
理想國讀書筆記800字篇一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志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
理想國讀書筆記800字篇二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于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后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通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托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于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么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著光芒,為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雖然并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為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理想國讀書筆記800字篇三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著未來,預知著中國的夢。讓您快速寫好讀后感。本欄目包含中外名著讀后感范文以及最新的優秀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志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欲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為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欲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不做獨裁者。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統治者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為什么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著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于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為一種追求。怎么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里不協調的運作。可是,蘇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2
第三卷主要主要還是探討城邦護衛者的教育問題,上承第二卷提出的“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
首先是界定“音樂”即文化教育的內容,包括:①要在故事中稱贊地獄,因為唯有如此,才會讓護衛者具有勇敢、不怕死的品質。雖然蘇格拉底本人承認,《奧德賽》里面寫地獄恐怖的也有好詩,但是作為一個執政者,為國家利益仍然不許人們聽這樣的故事;②要“從詞匯中剔除可怕、凄慘的名字”;③刪去英雄人物的號啕痛哭,刪去挽歌。因為人們總是善于摹仿的,護衛者需要的是自我克制,服從統治者,犧牲小我、成就“共和國”,因此就尤其不允許情感泛濫。于是節制和理智就成為護衛者的優秀品質,而國王的自我節制就是控制飲食和肉體上快樂的欲望;由此可見,號啕痛哭的英雄人物形象只會使理想國中的人墮落;④對于諸神之中最偉大的神尤其不應該寫得太無神的莊嚴氣象,以致唉聲嘆氣;也不允許把英雄描寫得卑鄙貪婪、蔑視神、人;⑤不應該常常大笑,除了要有節制,還是要有節制。正如第二卷所說“節制與正義”是好的,雖然艱苦;⑥真實高于一切。“虛假”可以留給醫生和統治者,醫生以其為藥物,統治者用來應付敵人,應付公民,而普通人則不允許欺瞞,否則就是犯罪;⑦禁止“要年輕人認為神明會產生邪惡,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⑧對于要描寫的“人”,必須要正義。以上就是蘇格拉底提出對于城邦里“故事”內容的要求。
接下來討論故事的形式與風格。風格分為三種:一為簡單敘述,即表達詩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與其講述;二為摹仿;三為兩者兼備。蘇格拉底認為應該教導人們盡可能地少去摹仿他人,盡量使用敘述語言來進行教育。尤其不能摹仿女人、奴隸、壞人、鄙夫、鐵工等等,也不可以摹仿馬嘶牛叫、大河咆哮等等。蘇格拉底極度得歧視女性和奴隸,而且他認為簡單敘述適合君子,而摹仿適于小人,盡管摹仿更有市場,但不符合統治政策必須清除。但是蘇格拉底不是很極端,對于摹仿也不是完全打壓,“為了對自己的有利,要任用較為嚴肅較為正派的詩人或講故事的人,摹仿好人的語言,按照我們開始立法時所定的規范來說唱故事以教育戰士們”。某種程度上來看,理想國和《1984》還是很像的。
風格之后,二人開始討論詩歌和曲調的形式問題。這一部分卻不是純粹的藝術形式探討,而是討論哪種形式才更適合于城邦的統治。曲調方面,僅留多利亞調和佛里其亞調,一剛一柔,能夠恰當地摹仿人們成功與失敗、節制與勇敢的聲音。至于樂器,留下長笛、七弦琴、七弦豎琴,其他全部剔除,同時節奏必須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節奏,進而使音樂和曲調適合這種生活的文詞”。這樣才能夠“凈化”成功,并認為“只有通過‘清洗’產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想國的街頭原來是千人一面唱同一首歌。如果這個時候的理想國忽然刮進一股“巴赫金旋風”,民眾起義推翻統治者,要求建立觀點多元、價值多元、體驗多元的真實又豐富得世界,那樣蘇格拉底就瘋了。但可惜的是,教育從娃娃抓起,民眾早就丟掉捍衛人性的思想和激情了。言歸正傳,因此,詩人必須使年輕人進入健康之鄉,從童年時就耳濡目染,與優美、理智融合為一。
然后蘇格拉底講到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愛”。正確的愛是“對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制的和諧的愛”,因此城邦法律“一個愛者可以親吻、昵近、撫摸被愛者,象父親對兒子一樣;如要求被愛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在與被愛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觸中,他也永遠不許有任何越此軌道的舉動,否則要譴責他低級趣味,沒有真正的音樂文藝教育”,“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所以柏拉圖之愛應該是一種有節制的對于美和智慧的愛。
談完音樂教育,接下來是體育教育了。對于身體鍛煉,蘇格拉底認為“復雜的音樂產生放縱,復雜的食品產生疾病;至于樸素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一個人要做到這些,之后就不必過分擔心身體。而“對于體質不合一般標準的病人,不值得去醫治他,因為這種人對自己對國家都沒有什么用處”,多有納粹風格。同時城邦也必須有“好的”醫生和法官,法官必須年紀較大,否則無法辨別正義與不正義。
在心靈和身體兩方面,蘇格拉底認為“用音樂照顧心靈,用體育照顧身體”,二者不可有偏頗,必須將愛智和激情和諧起來,否則非“野蠻而殘暴”即“軟弱而柔順”。只有二者和諧,才能更好為城邦服務。
最重要的,城邦還需要一個統治者。“群龍無首”的理想共和國一定會“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因此統治者的條件比較苛刻,年紀要大一點,而且是“最好的人”——護衛者中最鞠躬盡瘁,為國家利益效勞的人,而且隨時接受考察,同時還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統治者選拔助手,依據的事簡潔版的“九品中正制”。最后,談到對于護衛者的法律。護衛者“除了絕對的必需品意外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產”,“任何人不應該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倉庫”,因為如果“他們要是在任何時候獲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錢,他們就要去搞農業、做買賣,就不能再搞政治做護衛者了”。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3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并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著畏懼的心理捧著《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于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制作和品茗我們云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于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于蘇格拉底,一生至于鉆研哲學,并游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于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致,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了,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于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鑒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系。正如最后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于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為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為,并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說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了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著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于你的態度
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于: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于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系;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么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回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于老人的關系,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并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著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后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系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于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于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于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于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于膨大、強盛,對于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為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為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么守衛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為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并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為一體。
為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應該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有趣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為財富而奢侈,卻因為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衛士為例,說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并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4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對話引出:理想國是由衛國者、士兵、普通公民組成的;三類人各司其職,為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這句話還可以說得更加通俗:每個人的價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國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
這真的是一種偉大的思想!但是,或許是這句話太過宏大,或許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夠,也或許是在這個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人們已經很難從自己的職業中找到滿足,我總是感到自己無法像柏拉圖說的那樣,一直懷有這樣高尚的`信念,不動搖地度過自己的人生;也總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總是在想什么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意義。
柏拉圖說,為城邦正義而活;霍布斯說,為金錢享樂而活;釋迦牟尼說,為普度眾生而活;曹雪芹說,為人間真情而活……城邦正義,普度眾生讓人望而生畏,難以操作堅持,我無法把我們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義聯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讓社會和人類變得更好;而金錢享樂只能給我們生存上的滿足,在生存之后又是無盡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個切實的可操作的意義,實質上卻是他人身上的對自我的投射,是一種轉移了的顧影自憐。這些答案都無法讓人滿足。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義,長大后我們駁倒了這些意義,卻也駁倒了自己,最后陷入無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無處求索。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5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人民三個階級組成。柏拉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夢想也是該書的核心思想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書呆子,應當學以致用,求諸實踐,做靠譜的實行家,做行動上的巨人。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找到自我堅強的核心正義與美德,用哲學的思想來管理民眾。
讀《理想國》無疑打破了我對哲學家淺薄的認識以為只會立書著作,玩文字游戲;以為其文字讀來定是詰屈聱牙;以為研究哲學只是極小部分人熱衷的事業。令人訝異的是,本以為哲學,何況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輝煌巨著必須玄之又玄,艱深難讀,或許使普通讀者有如墜云端不知所蹤之感,更甚者頭昏腦脹,挫敗感頓生,不可卒讀。事實不盡然。我所拜讀的是郭斌等人的譯本,據說是青年讀者較為喜愛的版本,不僅僅譯出了原書的資料,并且譯出了原書的神韻,加之原著采用一問一答的辯論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誘,節奏緊湊,引人入勝。柏拉圖的辯論被稱為詭辯,曾言你不可能在辯論中戰勝我。柏拉圖與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往返論證,將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論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蘇格拉底從容答辯,竟以身殉。柏拉圖目擊心傷,終其魂夢以之,不能忘懷。柏拉圖以繼承蘇格拉底大業自任,共著對話二十五篇。該書讀起來,文字溫暖,情感飽滿,并且令人感動。我想經典的影響力不在于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給世人帶來的感動和信念。
柏拉圖第一卷開卷不久即開始討論究竟正義是什么。他與形形色色的人展開辯論,正義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他認為個人應當安排好真正自我的事情,首先到達自我主宰自我,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我友善。在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這大概就是柏拉圖要表達的正義。但我想當時正義的定義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當今社會,而哲學正是一門充滿哲辯的一門科學,同樣與時俱進。
正義一向都是受人們褒揚的社會話題,然而究竟什么是正義?正因為南京地鐵有那個正義的女生,偷拍者才未得逞。因為這個社會充滿正義,酒店女生最終未被拖走。重要的不是辯論,是你所持有的觀點是否正確。智者統治國家,武士保衛國家,平民負責生產。僅此而已。
《理想國》一書,震古爍今,為西方知識界必讀之書。書中不僅僅討論到正義,還討論到優生優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教育問題等等問題,柏拉圖的學問可稱為綜合性的。
讀書,見仁見智,存乎其人。毀之譽之,各求所安。關鍵在于細讀,慎思明辨之后,卻有心得,百家爭鳴可也。否則斷章起義,游談無根,那就了無意思了。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6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巨著。無怪乎一次辯論課上,我提到這本書一個學期的時光也讀不完的時候,沈友軍老師補充說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著哲學的智慧,飽含著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
《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并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于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著眼于城邦的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并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務必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干他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為所謂的空中樓閣了。或許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
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我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就應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就應是經歷恩師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
才得以萌發政治家就應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理想政體而游歷的12年中,在游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Archytus),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帶給了現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許多知識部門的先驅,個性在數學和力學方面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在阿啟泰的領導下,塔侖它木推行著溫和的民主政體,政治上比較穩定,經濟上比較發達,文化上比較進步。塔侖它木的政體和阿啟泰的為人、學識,都給柏拉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夠說,柏拉圖與阿啟泰的交往和友誼,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哲學王”的信念,堅定了柏拉圖對理想政體執著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學家,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的更加協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的安居樂業。由哲學王統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哲學王所肩負的職責也得到了初步確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導教育。一次辯論課上,楊士進談到政治家為哲學王不可取,我認為是可取,但是在現實的實際上卻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為哲學家即“哲學王”,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是一種唯美的理想。一個國度能有幾個真正好處上的純粹的哲學家,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國。話又說回來,哲學家又是比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濁物的,在政治的環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個問題。再者,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夠選舉產生得了嗎?此刻的民主狀況尚且不能讓我們滿意,何況又是推舉出一個哲學王出來,老百姓會買帳嗎?他們能夠理解嗎?理想總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實際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又不可能沒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則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會失去奮進的方向。因此,一個國家只有懷揣這種夢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滯不前,失去奮斗的航向了!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7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于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作為一本影響深遠的書籍,《理想國》內容不可謂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來的書!
理想國讀書筆記模板篇8
《理想國》為柏拉圖著,其資料是柏拉圖以蘇格拉底口吻講述的,主要有《蘇格拉底的申辯》,《裴多》,《克里多》,《國家》,《巴門尼德》,《智者》,《法律》等。是一本辯論的記述書。
《理想國》有很多版本,我讀的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的。雖然比較舊,可是比較全,這樣保留了更全面的思想。
說實話,這是我讀得十分痛苦的一本書,大概哲學類的書籍皆如此吧,之前花了八 九個月時間讀完北大哲學系教授張祥龍著的《西方哲學筆記》并且做了筆記,感覺也不是很難。我感到,在短時間內讀完《理想國》是很難的,這正是我感到痛苦的原因。遠不如讀小說趣味,一本200多頁的小說,我能夠在一天內讀完。但這本《理想國》我花掉了一周的時間,才算是粗略的讀了一遍。
首先,我要說,蘇格拉底在書中大部分都在講一個夢想的世界,理想國。這個理想國過去沒有,此刻也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出現。就和共產主義社會似的,不大可能實現。
書中提到,婦女兒童公有,這種想法我真的不敢茍同,婦女、兒童他們是財務嗎蘇格拉底站在男性主義的角度上,做出此等事來,簡直是荒謬。為什么不說男人兒童公有這是一個父系社會的產物,男權的產物。
說實話,在公元前,古希臘是公認的民主之地,民主程度在那里很高。古希臘所在地方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民主輝煌的時代。那里有很多城邦,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相比于同時期的中國,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民主程度,與地理環境有直接的關系。
切入正題,我讀《理想國》,感受到的是蘇格拉底那讓人無可奈何的辯論之術,不明白有沒有詭辯的成分,還有通本書上其他幾個人,其回答完全是贊同的。也就是說,是蘇格拉底一個人在說教。別人隨聲附和。他給自我提問,然后自我早有準備,給自我回答,無頭無尾。
書中很多論點有其歷史局限性,作為一個在儒教影響下的中國人,我要批判的是:“蘇格拉底說,正義就是只做自我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有自我的東西干自我的事。”這與中國儒學進取入世完全背道而馳。難道我們在路上見一人拿了很多東西,幫忙,分擔一點負擔,出于好心。這就成了不正義了!我看這一論調與老子有幾分相似。
書中的四個品德: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對今人今世有很好的影響。我十分贊同,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智者,勇敢的人,不但小懦弱,節制的人,不貪得無厭,沉溺于縱欲,做一個正義的人,掃盡天下不平事。
蘇格拉底說,理想國的人,異常是統治著,護國者,要學習算數,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還有音樂和體育,異常是戰士更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從很小就得學習。經過學習音樂和體育這兩門課,到達強身健體,身心平衡。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這對于今日的社會發展也算是一個正確的引導吧。他還認為,知識理智歸于理性,信念和想象歸屬于意見。我覺得這種分類是不完美的,太過個性化了。
書中精彩部分在我看來就是后幾卷,從貴族政治(王政)向僭主政治一步一步演變的過程講述。蘇格拉底自我那么認為,就那么講出來了。并且看起來還挺有道理的。貼合事物發展規律。
王者型政治因血統問題演化至貪圖名譽型繼而演變為寡頭型政治,又因為愛財,無節制的搜刮財富,不關心其它問題以至于人民造反,構成民主型政治。而民主型政治又因為過分民主,導致極權的發生——僭主政治的出現。在蘇格拉底看來,僭主(獨裁者)是最不幸的,連同這個國家一齊,墜入不幸的深淵;王者是最幸福的,王政國家比僭主政治國家幸福729倍,相隔三個層次,真是趣味。
蘇格拉底把人分為三個基本類型,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在今日看來也還是這樣,名利人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我感受到,盡管時間已過了這么久,好幾千年,但人的本性未變多少。歷史每一天都在重演。
第十卷是我做記錄最多的一卷,也是最終一卷。這一卷讓我想起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神話部分。這一卷里講述一個故事:勇士厄洛斯的故事,厄洛斯走了一遭地獄,看了陰間是怎樣一幅場景。富有戲劇性的是,故事里說靈魂不死,要過忘記平原,喝一河里的水,這樣才能去投胎。這不禁使我想起中國的文化,閻王殿,閻王宣判后,鬼魂過奈何橋,孟婆湯的事。還有做好事,享受十倍的報酬,1000年的幸福生活;做了壞事,要經歷一千年的苦難生活。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的記憶是要被更改的。
書中有一謎語,很有意思,“一個男人(又不是男人)看見(又沒看見)一只鳥(又不是鳥)站在樹枝上(又不是樹枝),撿起一石塊(又不是石塊)打它”。還有就是關于阿卡蒂亞公主,擅長跑步,生長的十分美麗。傳說向她求婚的的人必須和他賽跑,輸了就要被殺死。
還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話語,如,一事物不能被其他事物的惡所滅亡。有道理。
好了,就談這些吧,我的綜合本事不強,無法系統的寫出讀后感。這些感想沒有什么順序,僅僅是有感而發,并且是隨機的。可是《理想國》這本書確實很好,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很多青年人去細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