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吶喊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人們再次回顧所讀的內容,并加深對書籍中的情節、人物、思想等方面的理解。有關吶喊的讀后感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吶喊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有關吶喊的讀后感篇1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救救孩子?!弊髡叩牡谝宦晠群?。一個“吃人”的社會,毒害了一批批無知的孩子,最終他們也會成為一個個“吃人”的人。
魯迅的《狂人日記》中一個患有迫害妄想的病人在他的世界只有吃人二字,他的哥哥要吃他,妹妹也似乎曾被自己不知覺地吃。他眼前有的只是青面獠牙,血淋淋的兇器,頭腦里是無限的恐懼。緊張、不安讓他活的如同黑白晝夜顛倒一般,殘破不堪。還有一群小孩,居然也面色奇怪,在他后面指指點點。無知的孩子深受已被世俗惡化的大人所毒害,孩子的指指點點讓人可悲。作者竭力的想從深淵把這些孩子拉出來。否則,他們也將成為“吃人”的人。不僅把別人吞噬,也一步一步被別人吞噬,與其說是人,還不如說是沒有思想的魔鬼。多么可怕!多么悲哀!作者竭盡全力地吶喊,喚醒無知的孩子,“救救孩子?!?/span>一個有力的吶喊,讓封建制度顫抖起來!也是在讀了《頭發的故事》之后我愈加對舊社會制度深惡痛絕,我才明白在那時頭發似乎比命還重要。這是一個多么可笑的笑話!老百姓在夾縫中求生存,誰都得罪不得!留辮子被人嘲笑,不留被人嘲笑。甚至留辮子被殺,不留辮子也被殺。無論做什么,都會粉身碎骨。愚昧無知的舊社會,如同黑暗中咆哮的猛虎,長著獠牙的惡龍微微一動就能把人打下地獄。
作者無盡地吶喊,企圖把人們從黑暗中拉出。我看見了作者的憤怒,他對日益成淪的舊社會批判,他要改變人們精神,振作!振作!改變中國的面貌。這本小說中的批判,諷刺無時不在但作者也往里夾雜一些美好的東西,《社戲》就是其中之一。一開始看這篇文章時,還沒有接觸到《吶喊》這本書,也不了解它的背景,只一味沉靜在書中的內容而已。感受著作者寫出的童年樂趣。去魯鎮和小伙伴挖蚯蚓,釣蝦,還有所盼望的社戲。母親不許晚上去,就生氣,不吃飯,不釣蝦。最后虧得幾個同伴打包票,也就不再駁回了。踏著月色,跳下船去,有說有笑。麥豆水草散發清香,橫笛悠揚婉轉。到了演社戲的戲臺,看了一會戲累了,大家又回去了。大家在船上唱歌,小船悠悠往松柏林前進。這時候想到了吃羅漢豆,一行人朝著六一公公和阿發家的田里劃去。田里采豆,船上煮豆。不就豆熟了,大家吃完,回家便去睡了。第二天六一公公知道后也沒罵,而是端了一大碗煮熟的羅漢卻從此也再沒吃到與那夜一樣香的羅漢豆了。
想到這里,也不禁讓人回味自己的童年。而真正看過簡介之后知道那是他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向往。懷念他在魯鎮這段日子與小伙伴們的友誼,農村人民質樸純厚的個性,向往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所謂的黑暗紛爭更是沒有。
文章中作者寫道“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從中我看出了作者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淡淡憂傷,他對童年生活的留戀與不舍。
而童年生活恰好與作者者長大后封建愚昧的舊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長大后社會中的關系卻如《狂人日記》中所寫道“最可憐是我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還是歷來慣了,不宜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何等可悲,可泣!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提防著,與別人之間的友誼也可想而知。作者又一次無形地吶喊!慶幸的是作者的“吶喊”成功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醒了過來,發奮圖強,那個曾經千瘡百孔的中國崛起了!
雖然魯迅已不在,但我想替他再次的吶喊:“中華民族脫離舊社會的苦海了,中國復興了!”希望在冥冥之中你能聽見我呼喊,希望所有的華夏兒女能把魯迅“吶喊”精神永遠流傳!
有關吶喊的讀后感篇2
無意中,翻看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魯迅的《吶喊》,其中的《阿Q正傳》讓我再次回味到兒時讀它的那份驚喜,品味著此時的感悟與感動。
阿Q是魯迅塑造的經典形象,我曾經問自己為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軍隊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個人愿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為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里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說,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他所采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于說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著笑來讀《阿Q正傳》的,仿佛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被大家笑著。然而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著諷刺、帶著輕蔑或許是帶著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賞。
可以說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為他著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為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該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責任。
有關吶喊的讀后感篇3
孔乙己是一個考不上科舉的窮苦書生,通過作者對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寫出了孔乙己與別人不同的身份,是個讀書人,而且非常貧窮,沒錢去坐著喝。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性格特征,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是“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這半句話突出了孔乙己的生活狀況不佳,甚至連溫飽都不能解決。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這一動作企圖維護讀書人的面子另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爾為之。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斑@”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覺得只有撈到一個秀才才能算是一個讀書人。殊不知他讀的四書五經在當時的社會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
文中最后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斑@”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茍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柜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柜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后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除了這一點,還和他好吃懶做的習性是分不開的,和魯迅別的小說一樣,孔乙己也是在封建社會精神和生活上的壓迫而走向死亡的。
光陰荏苒,再回頭看這篇小說,當初人們的愚昧依稀可見。盡管大城市里的人們都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國民素質相比以往有顯著提高,但農村,小城鎮仍然是”蠻荒之地“,像華老栓夫婦那樣的人并不在少數。且不談什么邊遠的山區,光是在上海附近的蘇州小鎮,就讓我見到了許多不文明的現象。
蘇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像胥口鎮那樣的小地方根本就沒什么出租車。一直見到造地鐵的工地,不知多少個年頭過去了,連1號線都沒有出現。就連前往火車站的公交車都只有一輛69路,車程之長,車廂之擠,環境之劣是普通人無法承受的。從胥口到火車站一路上沒有座位,1個小時的顛簸中還有無數個急剎車令你頭暈腦脹,但想不到的是這一路上所謂的沒有座位其實是人為造成的。車很擠,汽車到站有人下車,恰巧在我面前的2個座位便空了出來,爸爸剛想讓我坐下,一個中年婦女立刻仗著人瘦小,擠進了里面的那個座位。再轉眼,另一個年紀不大的老太太從另一邊出現,鉆過空檔,立刻搶了原本在我面前的座位。我也只能無奈地笑笑,因為畢竟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她們比我們更需要這兩個座位。
正當我和爸爸笑著談:”如果在上海,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要么就是很早就有年輕人讓位了,要么就是身體硬朗還不愿別人讓座。“時,前面有一個年輕人嘔吐了。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讓座,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好在她很快就到站了,才算是緩解了些緊張的氣氛。
不知是老天看我一路疲憊困頓,我面前的兩個乘客到站下車了,可這次情況卻愈演愈烈。
媽媽剛想拉我坐下,只見一個青年男子沖了過來,并為了搶位子用力推了媽媽一把。我年輕氣盛,沉不住氣了,指責道:”就算搶位子,你也不用推人吧!“那人卻還理直氣壯,操著一口安徽的口音是要定了這個位子。我平時乘公交車倒是不喜歡坐下來,但今天看到那人的野蠻行徑只覺憤怒,挖苦他說:”你有需要坐下的話就直說,我會讓的?!鞍职謪s把我拉到一邊,示意我別再說了。
我知道為什么不能說,因為你若與他們爭辯,只有挨打的份。我想起了徐家匯麥當勞一個營業員由于不允許顧客睡覺而被刀捅死,想起了一個保安由于不允許別人插隊被傘柄戳死,我還能說嗎?
可是這樣的事件一次次的發生,不正是魯迅先生所極力批評的國民劣根性嗎?動不動就動粗更是一種可怕的愚昧。魯迅先生九十年前所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至今日還在延續。
有關吶喊的讀后感篇4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是幫助當時中國人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的精神良藥。
我第一次聽說《吶喊》這本書是在很小的時候,當時經常聽家人講孔乙己的故事,但是當時忠于看寓言之類的書籍,幾年后這本書就淡除了我的腦海......一直到初中學習了《故鄉》《社戲》才又一次回憶起了這本書,學了《吶喊》自序后決定認真讀一遍,可是直到現在才找到了機會,同學們好多都讀過不只一遍了。
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要數《孔乙己》與《藥》。
孔乙己,一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處在社會的最下層但是卻一心向往著貴族人的生活的專職騙子,被打斷了腿,最終離開了大家。作者借寫孔乙己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的人物造型,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寫眾人嘲笑可憐的孔乙己的場面寫的也是有滋有味,用眾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文章不僅寫出了孔乙己一個人痛苦的生活經歷,也表現出了社會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卻是取笑,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無情。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造型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為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物在當時卻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癥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盡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于流血的是誰?為什么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眾人看熱鬧......都是因為長期在封建重壓下生活的結果,他們一代人是這樣,但是受殘酷的封建制度的影響的國人可不只一代。
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憤怒而又激勵著當時中國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國人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
而此時,中國擺脫了封建社會的影響,正在健康的,正確的朝者美好的未來奮力前進。我們要站起來,繼續努力,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
有關吶喊的讀后感篇5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后輩敬佩、模仿。所以, 魯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們去閱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從《孔乙己》里面領悟到:魯迅先生的本來目的是要表現世人的涼薄,我卻從中看到了讀書人的悲哀,自尊心強卻無地位,可供賣弄的惟有學問而已,可是學問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說那樣大段大段的描寫,而是抓住最具特點的地方寥寥幾筆傳寫精神,這就是他寫作的獨特之處。《孔乙己》中寫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酒店是人們取笑的笑柄,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了個半死,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像《故鄉》時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麻木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記》的優秀之處在于他用了日記體和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這種手法??袢吮旧砭褪且粋€隱喻,是先覺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認為他說出真實是一種威脅,盡管那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東西。我們活在謊言中,還有就是對他恐懼的也多是這個社會的被奴役者,但他們不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認為他追求真實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讓他從青春期的發瘋狀態恢復到適應社會認可社會潛規則的正常狀態,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補矣?!笨梢娊y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已經與普通的庸眾合流。從而,維護黑暗的已經不僅僅是統治者本身,而是整個社會,他們對真實和反叛本能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