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
寫讀后感需要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梳理和表達,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那要怎么寫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呢?這里提供一些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篇1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于任何一方陣營。群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仿佛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復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篇2
《烏合之眾》系統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當個體融入群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在當今愈加復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了解人性的&39;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丑惡的那一面,則蒙在鼓里,曾經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群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群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群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沖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沖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群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并且總是屈從于這些刺激,因此群體極端善變。”更為可怕的是個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群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群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說,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后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鍵盤俠群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群體”,并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扎根群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篇3
《烏合之眾》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戶外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群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征。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群眾主義,最早闡明了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變。
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到達共同的目標,以必須的方式聯系在一齊進行活動的人群。從心理上學說,一千個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人,沒有任何明確的共同目標,因此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齊的人,這樣的一群人不能被叫做群體。而當一個偶然的契機把一群人聚集在一齊,這群人就有了同一種心里特征,我們姑且稱之為心理群體。心理群體構成之后,會表現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具有四個特征: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無意識本能起決定性作用,第三是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同一個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沖動。個人的決策通常比群體決策更好,個人能產生更多較好的主意,而群體決策由于受到不一樣意見和論點的約束,加上害怕被人認為愚蠢等心理制約,因而不容易使決策具有較大創造性。
前段時刻有一齊事故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老人在街頭摔倒卻無人前去幫忙,導致老人窒息而死,其親屬埋怨眾人太冷漠,埋怨這個社會缺少愛心。但是從勒龐的觀點來看,這種眾多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職責分散效應。心理學家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眾人冷酷無情,也不能說是道德淪喪的表現。
在某人遇到危險時,如果只有一個旁觀者,這名旁觀者會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對受難者給予幫忙,如果他見死不救,會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然而如果有眾多人在場的話,幫忙求助者的職責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職責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職責很少,旁觀者意識不到他那份職責,會有我不去救會有人去救的心理,導致群體冷漠的局面。
有群體的地方就會有領袖。我們習慣把風光的領袖看成思想家,事實上,他更有可能是個實干家。他們并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都有這些品質----這會讓人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只要他們能擁有信仰,堅定的意志,狂熱的感情,便能得到大眾的擁戴。蕓蕓眾生總是服從于意志堅強的人,正因他們更知道如何迫使群眾理解自己的看法。每個領袖都有自己獨特的手段,其中有三個手段最為重要: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斷言簡潔有力,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他就越有威力。
重復對于群體的作用力十分強大,這種力量來自這樣一個事實,不斷重復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自我的深層區域,我們的行為動機在那里構成,所謂謊言重復千遍就成了真理。各種觀念、感情、情緒和信念,對于群體來說,傳染力都和病菌一樣強大。比如當年的大躍進戶外,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具體該項戶外是否貼合科學規律,是否是可行的,群眾無暇去顧及。簡明慷慨的口號,群眾轟轟烈烈的去生產,超多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隨之出臺。可見,斷言、重復和傳染是掌握群眾動向的利器。
群體是盲從的,很多商家正是很好的利用了剛才提到的三種手段,斷言、重復和傳染,來到達商業目的。就拿當下流行的整容來說,透過商家無孔不入的廣告宣傳,雇傭超多寫手來編造一些自身整容成功的例子,給群眾們造成了一個透過整容換來完美人生的幻象。再加上一些明星的熱捧,使得大眾完全失去理智,蜂擁而至的去整容。但是整容的危害盡人皆知,平白無故的挨上若干刀,任何正常人都會有不良反應,無數整容失敗的例子傳出。即便如此,還是阻擋不了愛美人士的腳步,失敗的人數越多,愿意去嘗試的人也就越多,大眾盲從的心理可見一斑。較為突出的能夠拿紅粉寶寶作為例子,一個80后花了400多萬做了200多次整容手術,結果幾乎沒有成功的,當初受了鋪天蓋地的廣告的影響,如今換來的卻是遍體傷痕。
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萬科董事長王石,也在忽略了群眾的特性之后犯下了錯誤。當時的萬科總部捐款數目為200萬人民幣,并且員工捐款以10元為限。沒想到此舉遭到廣大網友的炮轟,理由為其他不少企業捐出數千萬資助,萬科此舉顯得寒酸摳門,有損企業形象。為此,王石專門向群眾道歉,并解釋說200萬是個適當的數額。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就應可持續,而不應成為負擔。萬科對集團內部慈善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其意就是不好因慈善成為負擔。
但是網友們依舊不依不饒,王石最后不得不做出讓步,最后公司以1億元資金參與四川地震災區的臨時安置、災后恢復與重建工作,并以綿竹市遵道鎮為重點;該項工作為純公益性質,不涉及任何商業性(包括微利項目)的開發。王石顯然忽略了一點,群體是不受理性的影響的。依照勒龐的觀點,群體是感性的,邏輯推理對群體不起作用。如果要想讓群體堅信什么,就得先高清楚讓他們興奮的感情,再假裝自己也有這種感情,必要時還要用極端的行為表現對這種感情的狂熱,然后引領群眾的情緒。不僅僅如此,還要密切注意講話的效果與大眾情緒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措辭,讓群體把感情傾向自己的需要。說理和論證戰勝不了一些詞語和套話,大眾對于說理反應遲鈍,因此總結出一些套話能夠免去大眾思考的繁瑣。就像律師的藝術一樣,要想駕馭眾人,首先在于辭藻的學問。
勒龐書中的很多觀點,不僅僅在當時的寫作背景下有用,放到當今的中國也極為適用。也許群體的秉性有史以來一向未變,作為一個精英主義者,勒龐對群體的分析透徹至深,難怪墨頓會對此書做出如下評價勒龐的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只有找到了病源,才能研究出治愈其的良方。群體是虛無的,具有可塑性。需要用到群眾的時候,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不到群眾的時候,群眾是不明真相的。同時,群眾主義也為社會鋪就了通往奴役之路。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篇4
不厚的一本書卻因為可能是因為是外文翻譯過來的原因,讀起來生澀難懂,論述的道理性很強,說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歡看故事類情節的書。
一旦把一本書定義為生澀難懂,讀起來的效果,心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但好在自己最近用kindle讀書的最大好處便是,讀的速度很快,難懂的,晦澀的一概而略。哈哈,這不得不說,這是我閱讀上的一大進步。
不得不說,電子書和紙質書是有絕對差別的,電子書給了我們更快的閱讀速度,然而,更多的時候更像渾淪吞棗,時而不知味,更多的只是增加了自己對一本書淺入的了解和增加自己談資。但我不后悔自己花了接近一千大洋買下了kindle,不得不說,自從買了,更愛看書了,尤其是火車上,等車的時候,比一遍遍無聊的刷手機要好上上千倍。
烏合之眾,本書的中心思想,沒有比這個詞更適合了。一群人湊在一起,拉低了整體智商,猶如一群烏合之眾。雖然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持保留態度。但書中過激的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尤其是講到信仰那里,一個人的信仰,一群人的信仰,一個領導如何能夠領導一群人,和信仰是絕對密不可分的。群體,可以讓個人意識淡化,作出忘我(更高大,或更卑鄙)的事。思想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它可以超脫一切而存在。在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是沒有思想的,或者說,少數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數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當事人那里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頭。做與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決定的。領導,之所以能成為領導想必必有過人之處。偏執,堅持,忘我,讓他們成為領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群烏合之眾也的確需要一個領導。
呵呵,這是本人這學期的最后一本中文小說。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篇5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 勒龐,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寫下了很多心理學著作,以《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完成于1895年。
《烏合之眾》由四部分組成,包括導言、群體的心理、群體的主張和信念以及不同群體的分類和特點。它對群體行為進行了大量的闡述,精致的描述了集體心態,深刻的剖析了群體的特點。從群體的組成,特征,分類,觀念和信仰,到影響群體的一些直接和間接因素并通過群體領袖這個角色來說明領袖是通過什么方式去領導其群體,最后通過犯罪,陪審團,選民和議會這四種群體來說明其特點。層層深入,描述人一旦處于群體中,人的個性會被淹沒,群體的無意識會占據主導地位,并影響著人們的判斷能力。
書中的關鍵詞——群體其實指的是許多人湊在一起,每個人的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情,這許多人就形成了一個群體。從心理學角度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一群人湊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群體。湊在一起的人必須在感情和思想上都關注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個性消失,這群人才形成了一個群體。
大多數人一旦處于群體中,就會變得懶惰起來,不太愿意去自我思考了,因為人們都有一種從眾的思想,跟著大眾走,猶如抱著“大腿”,覺得應該跟大多數人保持的立場一樣,這樣才是安全的、正確的,哪怕最后被證明是錯的,個體會覺得法不責眾,可能覺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他們會想:你看,那么多人都錯了,我錯了也是挺正常的。在這過程中,一旦你身處群體中,你的那種自我獨立思考的意識頓時就變弱了,以至于說壓根就消失了,個體變得懶惰了,本來好逸惡勞就是人的本性,而這剛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著如上態度的話,那么稱所在群體是烏合之眾的話,那就一點不奇怪了,群體的智力是遠遠低于個人智力平均值的,因為他們壓根看問題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當時的情緒決定的,而這個情緒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人一旦抓住這個心理現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縱全場,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這本書的背景是19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與我們今天的環境還是有所區別的。我們可以聯想的大范圍的批斗現象,通過無理鬧的群體行為批評、打倒他們討厭的社會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錯案,前陣子看《周恩來傳》時,在里面也有一定的闡述,當時周恩來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畢竟國家總理,也不能亂動啊。但這過程中,它就是點燃了群眾民主之火,卻缺少大量合適的各級指揮人員,從而使群眾力量走向歧途,變成了不可控的歷史災難。
回到當今時代,它是一個高度網絡化的時代,群體的范圍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剛剛發生的社會事件一經發表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謀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評論,發評論,點贊,轉發,馬上表明自己的立場,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轉發之前有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的,還是僅僅根據所謂的點贊數、轉發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這件事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樣。于是,這過程中,隨著社交鏈的傳播,馬上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網絡輿論,影響是巨大的。(對當事人、對后來的讀者造成影響)
謠言止于智者,這個智者或許僅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而已,從而阻止了謠言進一步擴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們現實生活中,應該避免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不要陷入群體的這種陷阱中,遇到事情多問自己為什么,不盲目從眾,多保持一點獨立、自由精神,維持一個清晰的頭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準確判斷,也許能避免悲劇。我們應該突破了所謂“烏合之眾”的思維,避免自己成長一名“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50字篇6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