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
讀后感是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把自己的感想、收獲寫下來。寫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篇1
即使被所有的人嘲笑,被所有的人孤立,我們活著,只活這一次,當然是為心活,為我們理想的那個世界活。為什么要和大多數人一樣,染上這種通病?堂吉訶德的不被人理解使我想到那個在荒原上絕望吶喊的梵高,被認為患有精神病,沒人理解他的想法,悲苦地絕望掙扎,用畫撕扯表達所有的強烈。如今,他的畫作成為珍藏巨作。梵高為心愛的女人割下自己的左耳,這樣的極端與偏執,是屬于他自己順從內心的作為,為什么要被別人評頭論足,惡語中傷呢?沒有任何人有資格。
行進途中多少次,堂吉訶德感到害怕畏縮,他不斷鼓勵自己勇敢,提醒自己是一個騎士,這才能夠促使他不斷邁向自己的理想。人的心,即是萬物的主宰。你笑,這世界便與你一起笑了;你哭,世界都一片昏暗。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魯迅如是說。堂吉訶德是一個擁有理想主義的冒險家。初讀《堂吉訶德》時,每每看到他那種瘋狂的舉動我都會覺得不可理喻,但后來深入閱讀下去,我漸漸開始敬佩堂吉訶德。人總是要在現實和理想主義中作出選擇,堂吉訶德選擇了后者,去實現他偉大的騎士夢,去實現他那個被別人嘲笑的夢想,堅定不移。這需要多天真的心情與足夠的勇氣。也許用世俗的標準判斷,堂吉訶德的理想沒有實現,失敗了。但是用自己的心去衡量,堂吉訶德絕對是人生的真正的騎士,為自己的夢去闖蕩這么一回,人生足夠完美。
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篇2
正義,或許是勇氣。亦或僅僅是一點點的天真而已……在讀過一個荒謬的人的一個荒謬的故事而可笑之后,又不免產生悲哀之情和引起深深的思考,我想這是大部分人在讀過《堂吉珂德》之后的感受。
《堂吉珂德》確實是一部既讓人歡喜的喜劇,又可以說是一部使人感覺悲哀的悲劇。書中描寫了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阿隆索。吉哈諾。他竟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改名為堂吉珂德,將自己裝扮成一個騎士,以丑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作侍從,騎著老馬洛西南特,三次出發周游全國,想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惹出了不少笑話。他到處碰壁受辱,要么被別人打成重傷,要么給人當成瘋子送回了家,叫人哭笑不得啊。
在堂吉訶德“發瘋”的時候,凡塵俗世的一切都是“著了魔”的,他用這個詞語解釋世界的丑。解釋他心上人為何是村姑,巨人頭顱為何是酒袋,軍隊為何是羊群,巨人為何是風車。在那個“著了魔”的世界,桑丘也可以成為海島總督,一切理想得以實現,一切不平得以鏟除。那些捉弄他的人們誘使他發出的議論,篇篇高明無比,字字句句都來自于天賦與自尊。作為“幻想+行動”的代言人,堂吉訶德不是瘋子,卻是一個勇士與藝術家,是英雄和詩人,是世上最美好的詞匯的結合,世上最美好品質的擁有者。以捉弄他為樂、為業的伯爵夫婦二人,很遺憾,是整個故事中最壞的人物。他們貌似清醒,實則是迫害藝術家和勇士的、以操縱他人命運為樂的殘酷的政治家、統治者。作者對他們的態度不夠明確,這恐怕就是此書在“殘酷”問題上遭人詬病的原因吧。此外,堂的朋友,參孫學士、神父和理發師三人,他們從開頭燒掉書房起,到扮演鏡子騎士與白月騎士誘使其還鄉,以致堂吉訶德因郁而終,他們撕毀勇士的美夢,毀滅其幻想的彼岸世界,正是這種從魔界、英雄界到凡界、現實世界的落差,造成了堂吉訶德的死亡,以及這個夢一般的故事的徹底終結。他們作為堂的朋友,卻不知如何去愛他,拯救他,如同喚醒一個窗邊的夢游者,使其因恐懼失足墜落而亡。這是十足的悲劇,以現世的絕對力量壓倒勇士詩人的著魔的幻想世界告終。
在我認為之中,堂吉訶德其實是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的人,在他的想象他可以不用顧及其他人只用做自己,可在結局當中堂吉訶德卻又回到了現實中,這不是說明這種想象在現在是不可能的,被種種現實給拉了回來,這也算是種悲哀吧,就好像“你的運道決對不可能久長,轉眼之間就會處處遇災殃,你的喜悅不過是夢中幻想…”所說。如那世外桃源,黑暗社會背景下,美好的生活就顯的是那么的無比珍貴,那種天真也是如此的可愛。而堂吉訶德所走的道路,之所以為世人所驚詫,不僅在于其艱辛,更主要在于其脫離現實。這其中,如果說“艱辛”是顯而易見的,那么我要說它的“脫離現實”是有現實意義和諷刺意味的—在當時或是今天,當一個人為之奮斗的希望無法達成時,我們怎么說?——“深表遺憾”,而如果他依然走自己的路,我們又怎么說?——“他是個瘋子!”現實不像軟土可以隨意塑造,而活在現實中的人卻又不像鉆石那樣善于包持本色,更何況在今天讓鉆石發生變化也并非難事。這就所謂的生活吧。
當我們現代人不再需要唐吉訶德那樣英雄式的任務,于是他就被我們拋棄在書堆與網絡的深處,翻閱也是偶爾一刻。然而,當唐吉訶德手持著長矛沖向他心中的魔鬼——風車時,我們是否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缺失呢?或許是夢想,或許是。
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篇3
讀了《堂吉訶德》以后,我發現了很多。故事是這樣的:拉曼查有一個貴族沉溺于騎士小說,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堂吉訶德”,跟一匹老馬“駑骍難得”一起去冒險。堂吉訶德用花言巧語讓農夫桑邱做了自己的侍從,在接下來的冒險中,他們攻擊過風車,把旅館弄的一塌糊涂,兩個人的煩惱不斷。最后堂吉訶德遇到了因心愛的女人被搶走而變得精神不正常的人,結果錯亂的愛情恢復了原樣。
正是這種凡是勇敢地去實踐的偉大精神令我敬佩。
記得有一次,哥哥帶我去“逍遙津”玩,我們玩了很多游戲,當我們來到了海盜船的時候,看見那高大的船的時候,不禁有點想玩,于是我交了錢,走上前去。本來以為會有安全帶,這樣才會有一點安全感。我勇敢的走上去。起初,海盜船慢慢的搖著,感覺非常爽。后來越搖越高,漸漸的我不再那么激動,而是越來越怕,因為我有一點恐高,所以很少做這些恐懼的事情,每當海盜船往下一降得時候,我的心直跳,車上的人都在叫。我閉上眼睛,才熬過去,就這樣我不再害怕。
正是因為看了這個故事,我知道只要勇敢的去做,總是有好報的。
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篇4
盧梭在《新愛洛漪絲》的序言里說,“在一幀想象畫里,一切人像應當有人的共同特征,否則它便一文不值。……僅有很少的人會感到興趣,唯有繪畫能使觀眾喜歡。”所以我們在閱讀一本小說前,都應當要了解一些作者的故事和他的經歷,對于更好的閱讀和理解小說總是有必須好處。
所以就我手頭這本書《堂吉訶德》,我在閱讀之前對其作者塞萬提斯作了部分了解,并且這本書還是由法國的多雷做有插圖的。序中提到,《堂吉訶德》具有辛酸的夢想主義色彩,惟有多雷“漂浮在夢幻中”的輝煌風格能與之相配,也惟有多雷,才能在其表面的荒誕,幽默之外表達出其骨子的滄桑和凄涼。
作者塞萬提斯是西班牙最著名的作家,然而他卻是屬于社會底層的人物,他的經歷相當復雜。他是個傷殘的軍士,被俘當過奴隸,其間帶領弟兄們幾回逃跑,都被抓回來。被人贖回來之后,一貧如洗,寫作也沒有讓他脫貧,還因為無妄之災坐了幾回牢…….最終得水腫病死了。死后,人們也不知他的確切葬處。正是作者自我這種經歷,才使他寫出如此具有現實性的小說。他甚至是把自我的一部分經歷和社會夢想也寫了進去。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一方面贊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夢想目標。
在這本書的序言里有這樣一句話:這位瘦骨嶙峋,滿腦袋奇想的游俠騎士推出了一個另人類永遠困惑的難題:夢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初讀《堂吉訶德》覺得寫的就是一個思緒混亂,活在自我臆造的世界里的瘋子,他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我看來就是荒誕至極。中了騎士小說的毒的堂吉訶德整日癡迷其中,想入菲菲,滿腦都是游俠騎士戰勝巨人,拯救弱者的形象。他甚至決定自我去闖蕩,穿上破盔甲,騎上一匹瘦馬,開始了他的游歷。他還物色了一位村姑為他的公主,并一心要終身為之效勞。堂吉訶德的第一次單槍匹馬出征,以失敗而告終。第二次找到了鄰居桑丘·潘沙作為侍從,一同出游。這就出現了書中的另一個主角。雖然桑喬處于仆人的地位,卻與堂吉訶德相輔相成。主人耽與幻想,仆人處處求實,主人急功好義,仆人膽小怕事。桑喬,一個淳樸的農家人,并且略有愚,有著民眾愚昧的一面。因為堂吉訶德對他承諾過,要讓他做島嶼的總管,能夠讓他一家人都享受容華富貴,所以桑喬是很樂意的跟著他。最終他最終如愿當上海島總督,憑他自我特有的智慧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也最終明白了,財富并不是萬能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我的位置,所以他又再一次回到了堂吉訶德的身邊,忠心地跟著他。
在堂吉訶德的游俠騎士歷程中,主仆兩人經歷荒誕、可悲、可喜、似真似假各種各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堂吉訶德也時而瘋癲,時而理智。在他看來,是這個世界瘋癲了,他要用他的騎士精神——公義的力量來扭轉。這是游俠騎士的精神——公正、勇敢的膨脹。由于他頭腦中充滿了騎士奇遇,竟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羊群當敵人,把理發師的銅盆當成魔法師的頭盔,把苦役犯當成受迫害的騎士,把趕路的貴婦人當作落難的公主,把皮酒袋當作巨人,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干了無數荒.唐可笑的蠢事。同時在他的一路上,也受盡了人情冷暖。在荒山野嶺中露宿過,也在貴族的城堡中安逸過。被市井小民凌辱欺負,也被王公爵士愚弄玩耍。總之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一個滿嘴胡言亂語,行為怪誕的小丑。
最終堂吉訶德被由參孫假扮的騎士打敗,回到家中養傷,結果病倒在床,臨終時才恍然大悟,痛斥騎士小說的毒害,后悔自我醒悟地太晚。幾天后,他安靜地死在了床上。這最終是為小說奠定了悲涼的基調。
塞萬提斯描述的這個人物,堂吉訶德,他的性格是復雜的,一方面,他脫離現實,沉迷幻想,是愚昧的;另一方面,他的動機是純真善良的,他沒有惡意,他只是一心想鋤弱扶強,消滅惡魔,并且夢想著自我將名垂千史。
作者塑造了一個令人可笑、可嘆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這是一個典型形象,從而反映的也是那一個時代的現象,騎士制度的荒淫,騎士精神的盛行。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遠遠超出對騎士小說的嘲諷和抨擊,是對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西班牙封建社會狀況的真實全面的反映。暴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以及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讀堂吉訶德讀后感300字篇5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很久才看完,最開始我只是在書城隨意的翻看了一遍。
那時根本沒看懂啥意思,就覺得是個有妄想癥的人整天以為自己是個騎士,到處“行俠仗義”,后來還有個傻冒跟他一起踏上荒唐、自欺欺人的征途。堂吉訶德本是他家鄉的一個鄉紳,過著不太富裕卻安穩的生活,為何突發奇想要去做個騎士呢?難道他腦袋被門夾了?不,責任最終還是歸咎到他那堆滿一房離譜荒誕的騎士小說。我查過一些騎士小說的資料,騎士小說是中世紀的歐洲流行的文學體裁,內容多是歌頌騎士的一些冒險故事和愛情故事頗受當地人的歡迎,尤其受當時多貴族的追捧。
到后來小說把騎士描寫得無所不能單槍匹馬殺惡魔,還把不少征戰美化成行俠仗義,把騎士和宮廷貴婦之間的談情說愛改成比韓劇還浪漫愛情頌歌……堂吉訶德的目的就是利用文中很多地方側面或正面的諷刺那些極度無聊的騎士小說……其實堂吉訶德讓我想到了現在許多粗俗的亂七八道的小說,很多學生都愛看,老是白日夢,想著自己是主角,弄得沒心思干正經事。
那些書和騎士小說沒什么兩樣,都是脫離現實,把人物極端化。比如市面上賣得最多的那些愛情小說,哪本里面不是一個善良到比觀音菩薩還強悍的女孩,然后被一群人狂追,而且那一群人都是世間極品,要什么有什么,比騎士更能耐。結果嘛,就要看當時流行什么感覺的了。因為現在流行“傷痛”文學,大結局的時候難免得犧牲幾位,人性化點就是主角出個車禍再失憶,得了病要出國,或者因為某個很無聊的苦衷而消失等等。
雖然堂吉訶德的行為滑稽荒誕,但是每當我看到他被人打到遍體鱗傷,被專橫自私的公爵夫婦捉弄,好心救助了苦役犯卻被打傷,真的替他感到不值。受了那么多苦,還是繼續他的游俠,從某種角度來說他的勇氣很值得人敬佩,也有點覺得騎士道還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的。
到現在,我覺得《堂吉訶德》是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他越是令人發笑就越讓人感到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