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
通過寫讀后感,人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觀點,與讀者交流思想、觀點和感受。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篇1
韓寒的有一句著名的語錄是這樣的:“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我看到這句話的不僅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時另我們自己都感到費解。確實,每個國家都有著一套自己獨有的文化體系,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國的人情社會,即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世方式讓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視同仁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為中國人,我對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感到熟悉,但有時也會心生疑惑,為何中國人會有這些特點?
《鄉土中國》描繪出了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支配著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因為是初次閱讀,我對于書中的內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觀點也是讓我覺得似懂非懂。但本書描繪的體系解答了我對中國一些社會現象的困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中過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會差異在我看來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國的人情社會有時也會令人感到苦惱。走出社會靠人脈,辦事注重人情關系,這些現象時常讓我對將來走出社會參與社會競爭感到一絲壓力,光靠個人的奮斗還不足以使自己在社會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有時也會感嘆中國人為什么無法像西方人那樣公平地靠個人實力競爭。《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兩文中,作者費孝通先生論述了中西社會格局的差異,并從這差異出發解釋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觀念。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與他人有關系,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波紋般一圈一圈向外層推出,不同的人處于不同的圈子內,與中心的關系密切程度當然不同。因而,中國人無法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程度處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視同仁。而西方人的觀念中,個人是依托自己屬于的團體而與這個團體內的人發生相互聯系的。同時他們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因而他們認為對每個人一視同仁是理所當然的。相比之下,中國人對待他人時更注重關系的親疏程度,所以就會對于自己關系更密切的人給予更多關照。
人情社會有時令人傷腦筋,但不得不承認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又是合理的。“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這兩種行為相比,大多數人更認同“親親相隱”且實際行為也偏向于此。我認為“大義滅親”是殘酷的,人的私心使人在感情上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親人與陌生人。法律中有專門的回避制度,當被審判的.人與自己有著親密關系使,審判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必須回避,從而保證公平也保證司法人員免受“法理親情沖突”的困擾。
由于我學習的是法學專業,《鄉土中國》里的《無訴》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學習法律后,有了法律信仰,便相信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好規范。讀《無訴》一文,文章的第一句“在鄉土社會里,一說起‘訴師’,大家就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便令我意外。一直把法律的發展看做是社會進步的發展,卻不知傳統社會中自有一套約束人們行為的“禮”。不同于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專門的訓練,鄉土社會中的“禮”是每個人都熟習的一種道德。克己復禮,人們靠內在的良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國家強制力。由此看來,“禮”在鄉土社會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雖然鄉土社會的“禮”具有合理性,但它對于現代社會來說是不適合的。從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表達的一些觀點中可以知道,傳統的社會以一個個小鄉村為單位組成的。鄉村的流動性很小,人們彼此熟識,因而變動性也小,人們之間靠經驗形成相處的規則也為彼此熟識。這套規則世世代代穩定地流傳下來且被認同。因此,年紀越大的人由于有更豐富的經驗,所以對于這套規則更熟悉。當有沖突發生時,往往年紀大,有威望的人當起仲裁者,給沖突雙方評理。由于人們對規則的認同與對年長者的信任,這些裁決往往足以另他們信服,從而他們可以不采取“法”來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我們每天都將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于是鄉土社會的“禮”起著越來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復雜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見的事情。法律是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產物。在我看來,當今社會的普通人一般很難做到像鄉土社會的人們信仰“禮”一樣信仰法律。因為“禮”在鄉土社會的人們看來是被實踐檢驗過的適合社會的規則,也是時代相傳的人們理應熟記的規則。而在當今中國,法治的發展歷史還太過短暫,法律暫時還不能做到像“禮”一樣深入人心,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隨著法治社會的不斷發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并獲得人們的認同時,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斷為人所認知時,法律信仰將在社會樹立,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有序。
雖然對于這本書,我還有許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后的我沒有經歷中國傳統社會,對于中國的一些獨特現象往往熟悉卻不知其因。《鄉土中國》幫助我了解到一些未曾體驗過的傳統,總的來說讓我對傳統中國社會的內在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篇2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第一反應是——作為一個由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孕育的子女,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書,值得我們去讀。
文章開篇即提到“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說明中國從根本上講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作為農民,自然而然的被視為“鄉下人”,因為“鄉下人”這個稱呼,從褒義上來講,它表示的是農民淳樸,忠厚,本心做人的性格:從貶義上講,則帶著幾分蔑視,意味著農民的愚昧、木訥、遲鈍、沒見識、沒文化、落后的常態。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經濟基礎,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其實早就奠定了中國社會“鄉土性”的.文化基礎。農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自古以來,農業的發展是在土地的基礎上。農民播種、耕田都要依靠土地。所有的農業都離不開土地,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下人對于農業的無土栽培。同時也說明了土地對中國社會有重要意義。
在“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說明并闡述了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人們在生活上社會作業都是與一些熟人。這就意味著人與人是直接接觸的。而作為文字,字是人與人之間間接接觸的工具,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所以,在鄉土社會這一熟人社會中,“文字”處于一種非必要狀態。人們喜于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所以文字下鄉必定會受到一定阻礙。文字作為一種知識和經驗的傳播媒介,要在鄉土社會中得到廣泛使用,就必須要使文字滲透到鄉土社會中。也就是現只有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
《鄉土中國》這本著作反映了中國的實際狀況,又是具有很強的理論深度的著作。在中國學術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成為許多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的必讀書目。
回顧宋朝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還原出來的中國鄉土社會特有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祥和、安定的社會。而今,在黨的領導下,老百姓的日子期盼更富足、祥和的社會生活更讓人期待。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主義價值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成為新一代中國社會的必然發展方向!
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篇3
曾看到對《鄉土中國》內容概括的一句話:“前現代中國的國情咨詢報告”,簡短又準確的提煉。《鄉土中國》中用幾個關鍵的字眼囊括了中國社會演變歷程與特征,“土”、“愚”、“私”、“感情”、“人治”、“訟師”、“血緣”、“權利”等等概念,成為存于人情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本源。
作品從個人、群體與社會三個維度將鄉土中國剖開再重組,其意在探索群體間如何實現互動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連結之所在為何。穩定是鄉土的特征,而打破穩定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穩定中蘊含著禮治秩序與差異格局,這是禮俗社會的特征所在。以民間習俗為基礎進行社會管理并提升為一系列的社會制度,這是社會運作的常態;由習俗發展到禮制,而禮制的實施就成為了禮治,這是禮治秩序的來由,在此基礎之上衍生的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人與群體乃至社會的差異格局,這個格局左右著我們的人際關系與遠近親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法門之一。
作品中除卻社會運行還包含了現代中國人感情與性格溯源。國人含蓄、逆來順受、約束自己等優良又或是憋屈的性格是離不開“土”的本色與上述格局與秩序的影響,“土”帶來了“愚”的一面,而差異格局造就“私”的群己觀念,禮治社會的“無為”形成順其自然的性格表征。研究用客觀、平實的文字真實再現舊鄉土社會的概貌,了解過后,興許可以發現現今仍舊存在的一些現象和思想突然變得有理有據呢。
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篇4
作者通過此書向讀者們詳細介紹了中國基層社會的特征,也對其他國家的基層社會進行了比較,抒發了許多觀點。
鄉村中的社會是熟人社會——因為人口流動率小,所以社區之間的往來較少。那人口流動率小又是為何?鄉村人民的生活依靠著土地。“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鄉下的人民們依賴著泥土所提供的農業資源,土地又是不能遷移的,久而久之人們的居所也就穩定了下來,常態是“生于斯,死于斯。”
“土”,基本意義是泥土,形容人本應是“淳樸”的意思,而現今卻成為了一個貶義詞。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正是因為基層社會是熟人社會,所以社會中的人與自己的家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熟人,這樣就見外了啊!”對待這樣如同家人般的社會中的人們,大家都是如此的心態,哪里用得著擔心口說無憑,而畫個押,簽個字?如同作者所說:“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反觀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陌生人社會”,多接觸的并非熟人。無法揣測對方的意圖,無法保障在與對方的合作、交往中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于是出現了合同,出現了條約,要雙方簽字同意。保障自己的權益無可非議,但這也是人與人之間距離疏遠的一種體現。“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不得不承認并接受這一事實,因而許多人會感嘆城里人們不同于鄉村人民的冷漠。
除了“土氣”外,鄉村人民還常因為不識字而被說是“愚”。然而,文字之所以被發明,是為了運用于兩種情況——一是空間上的阻隔,比如人們想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此時文字就能夠跨越距離的阻隔傳達于人們;二是時間上的阻隔:顯然古人并不能直接將信息傳達于后人,于是他們著下書籍,寫下自己的感悟與經歷。
而在鄉土社會中,距離與時間都不具有隔閡,時常都是通過詢問熟人來解決問題,似乎沒有文字的用武之地。再退一步說,“愚”形容的是“學不會”,而不是“根本沒有學,所以不會”。就算是再聰明的人,不經過學習也一無所知。
后文中,印象深刻的還有作者提出的“插序格局”與“團體格局”概念,對比了中西社會間的不同,也讓我對中國鄉土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此書書寫了我們許多人都沒有認真了解過,親近過的中國鄉土社會,全面展現了基層社會的面貌。
讀鄉土中國的感悟300字篇5
不論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熟人社會即鄉土社會,還是陌生人社會,都是由人組成的。而這個社會所體現的特性,從根本上說也就是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所共同擁有的特點。是這些特點決定了這個社會的特性。所以要談社會的特點,就必須先了解人。
世界上民族眾多,但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就是他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包括風俗,宗教等等。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的性格特點。一個民族的性格是他們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希臘位于南歐,兩側分別是地中海和愛琴海,地形高低起伏,加上地中海氣候,是不適宜發展農業的。當雅利安人遷移到希臘時。面對不同的生存環境,他們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適宜農業發展的地方,后來就建立起“半權力社會”。多數則選擇了航海貿易的行當,形成了“城邦社會”。航海就意味著不斷的變化移動,不可能長期和固定的人交往,同時也得不斷的和陌生人打交道。航海和貿易也不可能完全依附某一樣東西,所以他們之間表現出更多的競爭。不斷的移動和競爭最終帶來了一種崇尚自由的品性。在《圣經》中,時常可以看到先知們帶著自己的部落遷移,同時也由于自由和反抗壓迫等不斷地進行戰爭。
希臘是“城邦社會”他們的城邦是由不斷從外面遷移來的人組成的,而不是土生土長的,對城邦事務進行管理時,就必須協商,最后妥協,這就形成了名著的傳統。不僅城邦內部如此,各城邦之間由于力量相當,不能形成專斷,所以也表現出一種協商和妥協。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由于地處島國,土地稀少,且多火山地震,生態環境惡劣,所以日本人對土地有著特別的渴望,同時也有很深的危機感,這也就造就了二戰時日本的“大陸計劃”,企圖征服中國,征服世界。在一部日本影片中,日本即將沉入海底,而多數國家對此置之不理,對日本移民也不斷排斥。這些都體現了日本民族沉重的危機感。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日本人給人以心胸狹隘之感,喜歡剖腹自殺的也只有日本比較常見。日本也是世界上壓力最大的民族之一。
所以一個國家所處區域的環境和天氣等對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有長江和黃河兩條大河,同時是季風氣候,適宜發展農業,這使中國成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東部有漫長的大海,南部大多是高大的山地和丘陵,北有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西部則更有世界第一的青藏高原,在加上后來修的萬里長城,中國幾乎處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之中,而中國人也體現出更多的保守性。當然這只是大環境,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對土地的依賴,也就是處在農業社會中。農業對土地,氣候,水利有著特別的要求,一旦選擇一塊地后,人們便不愿意遷徙。由于人口的增加等帶來的糧食的增加,也很少有人另外去開墾土地,而是通過精耕細作來增加產量。而精耕細作的技術也是祖上傳下來的,所以安土重遷,重傳統,不愿對外開放。
東西方文明的不同,從根本上說是農業文明與工商業文明的不同。在氏族社會向國家轉化的時候,不同的文明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社會制度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分配方式,在氏族社會靠的是“武力”,在向國家轉化時,以中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選擇了“權力”為主導的分配,形成了高度集權和專制的封建社會,而以希臘為代表的工商業文明則選擇了“財力”為主導的分配方式的社會。除了性格和制度上的不同,在文化方面也有很明顯的表現。以哲學為例,西方的哲學是思辨最強的,中國的思辨和保守二者兼有,而印度的哲學則是思辨性性最弱。
首先是一個人為中心的框架型社會關系。在鄉土社會中的社會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而發散出去的一系列社會關系。社會沒有給人安排具體的權利義務,在這個基礎上由個人自主形成各種社會關系,而是安排了一個框架,每個人把不同的人往這個框架上放。每個人都有父子,母子關系,但是每個人又都是不一樣的。社會對具體的社會關系進行管理,是通過對一類社會關系制定了規則來實現的。兒子必須順從父親,但是不會說某個人必須順從自己的父親。典型代表就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一種等級秩序的體現,但從本質上說就是這個社會的規則,規范著所有人。在這個基礎上又進一步衍生出了遠近親疏。春秋戰國時的“禮”要求別內外,定親疏,序長幼,明貴賤,這就要求在社會中分出遠近親疏,即區別對待。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說林黛玉和他是姑表,而薛寶釵是姨表,所以林黛玉不薛寶釵親,可見遠近親疏的深入人心。
其次是無訴。在古代,進衙門先打三十大板,刑訊逼供更是常事,善惡全憑那個高高在上的縣老爺的眼睛。鄉土社會的人怕打官司,出了官司不好打外,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官司可打。由于生活在熟人社會中,誰是誰非大家自有明鑒,有過錯的人必然要受到輿論和道德的譴責,所以打官司幾乎沒有必要,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會進衙門打官司,法律也因此而失去了生長的土壤。
再次是男女有別。男女有別是保持男女之間的距離。大家子的男女分分房別院的居住,平時也很少往來,像賈寶玉那樣的則叫封建社會的叛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男女授受不親,否則就是越禮。在農村中則表現為不可偈越的男女分工,女的就呆在家里干活,交往的永遠都是婆婆大娘之類的人物,男的有空時也很少呆在家里。在中國社會中同性關系親密,異性生疏,在西方社會是恰好相反的。
最后是“長老制”。長老制的普遍體現就是“孝”,家里的老人永遠都是最高權威,任何人不得侵犯。在一個家族,就體現為族長,從以前那些浸豬籠的事例來看,族長的權力是非常大的,而且這種私刑也是受到官方認可的。在一個鄉里,則表現為那些特別有權威的人,比如說阿Q正傳中的趙老太爺等人物,他們沒有任何職位,卻人人都聽從他。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固然不能再叫鄉土中國,但中國的鄉土性卻依然存在,特別是農村,依舊還是熟人社會。
輿論的力量。以前曾聽說過一個案例。一個外出務工的女青年回家后錢借給了同村的人,因為是熟人沒有打借條。后來那人賴賬不還,并且還不承認借過錢,女青年沒辦法只好掛上一塊牌子在街上哭鬧,希望大家為她主持公道。這就是鄉土社會的一種特性,尋求道德和輿論的幫助。卻很少想到用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直到現在很多人仍有很多人借錢不打借條,認為熟人這樣做顯得生疏,足以可見維權意識的淡薄。
重遠近親疏。人在社會中必然有遠近親疏,但如果不分場合的運用就是一種錯誤。在社會中走后門,找親戚的風氣很嚴重。許多人剛上大學工作都已經安排好了。提拔自己的親戚,通過別人拉近關系,以獲得某個職位,這樣的例子數見不鮮,腐敗也因此而多了不少。“有關系”是對大多數人的一種不合理中的排斥和擠壓,是一種不公平競爭,和現代社會的公正平等是格格不入的。
中國人給外國人的映現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熱情過頭了。對于一個不認識的人中國認識冷漠的,或許是因為保守的天性,或許是心懷戒備,總是保持著遠離和事不關己的態度。但對于熟人,中國人很熱情慷慨。愛飯桌上可以為你夾無數次菜,飯后爭著埋單,可以無償的做很多事
自私自利。在《丑陋的中國人》中柏楊老先生提到的“臭鞋大陣”,就是自私自利的最好體現。在每家的門前,除了一堆鞋外,還有很多亂七八糟的雜物,整個公共過道幾乎被完全占用,家里面卻干凈的一塵不染。當然這種狀況隨著公共意識的提高和物業公司的進駐有所好轉,但在公共場所吐痰,亂扔垃圾,破壞公物等依然隨處可見。可見公共意識的淡薄。
現在在農村進城務工是一種潮流。農民工可謂是地道的鄉土人。農村人不常使用自己的名字,剛進城時他們每次使用自己的名字時總是別別扭扭的。在農村名字只有上學等才會使用,而且都是別人在使用,平時使用的都是外號或者小名等,在剛進入城市這個陌生人社會時,他們是很不習慣的。農民工打幾年工掙夠錢后,通常都是回家去修房子,然后娶妻生子,做點小買賣,平平凡凡的過完一生。除了現在在城市立足很難外,他們的那種安土重遷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現在的農村了解法律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對法律的觀念依舊沒有轉變過來。法律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把要不會來的錢要回來,得到應有賠償的工具。這相對于權利義務觀念還有還有很遠的距離,不僅要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力,還要知道自己有那些權利和義務和有積極維權和履行義務的態度。美國的一位90歲的老太太為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走了幾千里路,最后終于到達了美國國會,被稱為“90老太的長征”。她的行為不一定可取,但是她身上所有的這種意識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美國聯邦大法官稱贊她說,“美國民主和法治的進步,就是靠像她這樣的千萬萬人推動的。”所以對于真正的法治,不是單靠普法就能實現的,還有最重要的權利義務觀念的培養,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改革的大潮下,各種觀念紛紛入主中國,中國再也沒有幾十年前那樣全國統一的觀念。熟人社會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逐步解體,陌生人社會逐步完善。
熟人社會在中國了這么久,它也并非一無是處。熟人社會重道德。我們都知道,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的兩大制約機制,法律只約束人的外在行為,而道德則更注重人內心的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的譴責。在熟人社會,道德發揮著良好的作用,做事講究對得住自己的良心,鄉鄰之間的輿論則是一種很好的監督。在陌生人社會里,道德的作用明顯降低,窮兇極惡的犯罪也越來越多。可以說鄉土社會很有利于良好人性的培養。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對法律的盲點有很好的描補作用。
現在在城市里大多數人是各過各的,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很少,那種遠親不如近鄰的生活越來越少,這也造成了人情的冷漠。隨之而來的焦慮癥,憂郁癥等也越來越多。
所以在面對熟人社會時,必須采取一種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將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