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加深對原文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和解析原文的內容和思想。怎樣才能寫好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這里給大家提供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1
李世民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托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愿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游離于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
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后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著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著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著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于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著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鑒,可以讓你了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2
《儒林外史》是我國知名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用詼諧幽默而又尖銳的筆觸為讀者再現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本書不僅揭露科舉制度使人墮落,更批判了科舉制度是封建禮教幫兇。如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卻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后,女兒穿著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絕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后,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家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凄凄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著孝服殉夫的女兒,心里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后,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云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3
最終把《儒林外史》讀完了。說最終,是因為讀的很不簡便。但凡讀書,總不免揣磨作者的意圖,他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他想表達什么感情或什么思想?他刻畫的人物在謳歌誰、諷刺誰、批判誰?這些問題,在讀《儒林外史》時都十分費思量。
但這并不影響我很投入地將它讀下去。整本書尤如一部精彩的記錄片,作者則是一個高級攝影師,把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讀書人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立場態度、見聞遭遇,等等等等,冷靜地、細致地、不厭其煩也不厭其精地記錄下來,不議論、不評說。應對原汁原味的儒林中百態人生,你愛怎樣想是你自我的事情。
《儒林外史》中記的是儒林中人,所以人物眾多,你方唱罷我登場,其講故事的方式和陳思誠導演的電影《北京感情故事》一樣,每個人的故事相對獨立,過度處人與人又相互牽聯。不僅僅主角在轉換,故事場景也在變化,南京、蘇州、杭州、楊州、天長縣、南昌、徽州府、苗疆、山東、京城。。。。。。寺廟、府第、名勝、營帳、河邊、船上、妓院、金鑾殿、公堂。。。。。。讀這本奇書好處就是能夠從很多地方開始讀,也能夠讀到很多地方放下它。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不用一些心,讀起來如猴子掰玉米,撿了后面丟了前面,讀到云里霧里去了。
直到把全書讀完,借助簡單的讀書筆記,對書的概貎才有一個大致的輪廓。話說萬歷四十三年,天下承平已久,雖然水旱偏災、流民載道,皇帝是不管的,他得意于太祖高皇帝創立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選人才,想起可能有漏選了的人,窮其一生也沒入翰林院,于是著群臣到各府、州、縣采訪一年,收集已經死了的儒修們詩文、墓志、行狀,經層層考核選拔,為這些死去的讀書人放皇榜。榜分三甲,第一甲取前三名,第二甲取二十名,第三甲取三十二名。發榜后劉尚書在國子監隆重祭奠。(第五十六章、神宗帝下詔旌賢,劉尚書奉旨承祭)這本書,講的就是這榜上55名已故儒生的生平片段,那些片段足以反映這個人的學識、為人。當然,有些人的生平講的詳細,有的人講的簡略。
第一甲第三名杜儀即杜少卿,是全書著墨最多的人物。他樂善好施,把祖上留下家產漸漸地被送光、借光、騙光了,于是從天長縣搬到南京,日子越過越拮據。但他還是不改本色,攜夫人游山,千金散盡不眨眼,任世人如何譏謗,恬淡度日。他富有才情卻淡泊功名,既不參加科舉考試,官府找上門求他做官他裝病推辭。對名利場中人他冷眼相待,對舊仆、孝老愛親的人他傾囊相助。雖然有人非議他不會營生、有些傻氣,但提到天長縣杜少卿,多人稱其豪杰。杜少卿這個人物,寄托了作者對讀書人的最高夢想:有濟世情懷,還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第一甲第一名虞育德、第二名莊尚志,都有淡泊功名的想法。然虞育德因誠實報年齡而被嫌年老沒入瀚林院,自我沒有遺憾,回鄉做博士。莊尚志因一蝎子作怪,順坡下驢,還得欽賜玄武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三個生前對功名繞道走、或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死后還是被欽點第一甲前三名。皇帝的一廂情愿,不明白會不會讓三位名儒不得安寧。
寫的較多的,有特點且人品好的人有第二甲第十九名鮑文卿,為人忠厚本份,本一戲班經營人,對上不瞞,對下不欺,樂善好施。死后,被他以情營私營救過的王縣令,為他寫了一篇銘文,經考察榜上有名。第二甲第十二名、十三名婁琫、婁瓚兄弟倆,遍訪名士,求賢若渴的樣貌。也被假名士騙過,但不以為意,不改結交名士的初衷。寫的較多的,有特點,有劣跡的人有第三甲第二十一名匡迵。本是一名事親至孝的鄉村好青年,后因孝而被縣令資助進了名利科考場中,成了一個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的小人。還有第三甲第三十名牛浦,窮小子愛讀書本來可敬,可心眼長歪了,欺世盜名,做人陰損。可見魚龍混雜徒有虛名者,古已有之。
著墨不多但很有特點的人有周進、范進、季遐年等人。前二人為進學營營半生,一個痛極生瘋、一個樂極生瘋,后如愿以償,相互提攜巴結。后一人恃才放曠、目中無人。只是寫得一手好字,就認為當拖著泥濘的鞋子待在人家書房,被人請去寫字還臭罵人一頓,寫字要小和尚按著紙,稍不如意非罵即打。這些怪僻乖張的人都在死后皇榜高中了。還有一個另類女子沈瓊枝,逃婚、賣字、鬧公堂,押解回家途中,她的故事被船上遇見的兩名妓女代替了,不知所終。因在南京賣字被杜少卿訪問過,想有人替這個奇女子寫過文章,于是,她被點在第三甲的第一名。
異常要提到的是嚴監生嚴致和,他不在榜上。其兄嚴致中即嚴大位,列第三甲第二十六名。在口口相傳中,嚴監生致和是慳吝典型,臨終前指著兩根燈芯不能瞑目,直到夫人拔了一根燈芯才咽氣。殊不知,他的兄長嚴大位欺占別人家的一頭豬,遇訟又遠避他鄉,是嚴監生出錢平息鄉怨。他夫人病重,兩位大舅和夫人求他將妾趙氏扶正,夫人逝后,無意中發現夫人節省收藏的五百兩銀子,想同是節儉人,竟思郁成疾。他用夫人積存銀子資助兩位大舅去參加科考,而后病逝。其實他是一個念舊情、節儉的人,只是對自我吝嗇。而他死后,其兄又要逼走趙氏夫人,霸其房屋。這個不良兄弟倒是死后榜上有名的,而嚴監生也被廣泛歪解著,真讓人嘆息!
作者在小說中堅持中立,只描人記事,不議論評說。但其中人物的很多高論,可能代表當時的思潮,也可能反映作者的態度。如第十三回馬純上向蘧公孫講文章、講舉業,第三十六回虞博士和他的門生議論杜少卿,第四十四回遲衡山向余特論風水,第四十九回施御史和高瀚林談功名與學問,等等。有的說法十分有見地。如說為父母尋風水寶地安葬,當思不讓父母被水淹、遭蟻穴,而不是為興旺后人,后者想法不僅僅不可靠,并且是不孝。又如說功名與學問,“講學問的只講學問,不必問功名;講功名的只講功名,不必問學問。若是兩樣都要講,弄到之后,一樣也做不成。”書中,這樣深刻的交談很多,也是這本奇書耐讀的重要原因。
書中確實常常可見科場的局限、任人不賢,官場的腐敗、徇私枉法。然都像杜少卿那樣逍遙局外,為有限的濟人掏空自我,這真的是儒修們的典范嗎?徐加勝博士說過:中國讀書人都有建功立業的志向。而修齊治平又是多少讀書人夢想的道路。然而,學問與功名也許能夠相互成就一時,難以相互兼得一世。至力于學問者功名有限,也就是施展的舞臺有限;而能掙到功名者,難保初心,否則功名不保。常常不自覺地成為發展的牽制。一本《儒林外史》讀下來,還是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的。
閱讀的過程中還常常感到,傳統是多么奇怪的東西。壞的傳統像魔咒一樣難以擺脫。昔日儒林種種丑態,官場種種丑惡,到現今并未絕跡,遇見相宜的氣候還會葳蕤自生光。而好的傳統卻像捧在手中的水,漏了再難收回。人心不古,一些淳厚的古風古俗倒丟的很快。像《儒林外史》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萍水相逢、你訴了苦衷,素不相識、我傾囊相助,此刻可能做得到?連老人倒在路上扶不扶都成了問題,漫天飛騙局,隨處見設防。讀書人牛布衣死在廟里,和尚裝殮、厝棺、念經超度,念他可憐哭了一場又一場。杜少卿家老仆人逝世,他已是窮愁還傾力安葬也是哭了一場又一場。而今很多老人逝世真的成了喜喪,不但不見人哭,人們唱戲鬧葬整得熱鬧又嗨。掩卷沉思,思古看今,不禁一聲嘆息!
古典小說中,如果人物頭緒多了,就用一個榜理一理。如《水滸傳》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一百零八將排座次,《封神演義》中有個封神榜,據說《紅樓夢》后有個情榜,《儒林外史》中有個功名榜。順榜再思,草蛇灰線便明朗起來。這是我的一點讀書方法。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4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里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后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為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么樣的學校取決于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里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愿,也并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于黃色樹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為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著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板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5
今天我和媽媽共讀了一本新書,名字叫《儒林外史》。我問媽媽什么是儒林外史啊?媽媽說,儒林主要是指古時候的讀書人,《儒林外史》這本書,主要就是描述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在生活中發生的故事。我似懂非懂中聽到故事中竟然有一位我很熟悉的人名“王冕”。原來,這本書里還有我在課本里學到過的大畫家王冕的故事呢。
王冕七歲時父親過世,他的媽媽給人縫補衣服掙些小錢來維持家里生活供他讀書。他十歲的一天,媽媽把他叫到跟前說:“家里只靠我縫補衣服掙得錢已經難以供你讀書了,給你在隔壁秦家尋了一個放牛的活兒,每月可以得幾錢銀子,還有現成的飯吃,明天你就過去吧。”王冕聽了以后,非常懂事的同意了。從此他就天天早出晚歸,替秦家放牛。平時牛兒吃草他就在湖邊看看用自己掙來的錢買的書。有一天,他放牛時碰巧遇見一場陣雨,大雨過后天空透出一片日光把湖面照的通紅,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景色非常美。王冕看了心想:“要是誰能把這美景畫入畫中就好了,可惜身邊沒有畫家。”又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情,我何不自己畫他幾枝?”從此以后他放牛掙來的錢就不買書了,換成胭脂鉛粉之類,開始學畫荷花。初時畫的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著一張紙,就像是湖里長的;又像才從湖里摘下來貼在紙上的。后來,有人見他畫的好,紛紛拿錢來買。他掙了錢買些好東好西,孝敬母親。一傳兩,兩傳三,在整個諸暨縣城都出了名。到了十七八歲,他就不在秦家放牛了,每日畫幾筆畫,讀古人的詩文,漸漸的不愁吃穿,不到二十歲就已經把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了。
讀到這兒,我想,學習精通一樣手藝或者一門學問,除了興趣以外關鍵還要學會堅持,只有持之以恒的練習,本領才能越來越好。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6
這個寒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書——《儒林外史》,并且要寫讀后感,我讀了那本書后深受啟發。
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它主要講了在元朝末年,有一個王冕和他的母親日子過得很艱難,于是他母親讓他去鄰居家放牛,鄰居很同情王冕,讓他一日二餐在他家吃。在一天,王冕在放牛看到了雨后美麗的荷花,想把荷花畫下來,于是他托人去城里買紙和胭脂鉛粉之類學畫荷花。開始的時候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后,王冕畫荷花畫得栩栩如生,然后靠畫畫賺點錢過日子,后來一位王爺請王冕到他家去,他不肯去,王冕怕那位王爺對他不利,就到外面躲避一陣子。母親見他性情高傲,當官可能會闖禍,叫他千萬不要去做官。后來,時常有人傳說,朝廷要征召王冕出來做官,王冕聽說后,急忙收拾好行李,連夜逃往會稽山中,最后,王冕因病而死。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有書讀,每天好吃好喝,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王冕小時候卻不能這樣,只能從小給別人干活、做事情來掙錢養活自己與家人。所以,我要好好讀書,將來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7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愛。《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嘆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愛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說一下我喜愛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愛這本書還是緣于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并且對于這本書的主題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十分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聯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贊揚什么反對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愛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愛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堅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8
翻開《儒林外史》讀完之后感覺在當今社會中,依然有著古代社會的剪影。只是人、事、物、時代變了,但人有的丑惡本質依然沒有變,不禁讓我感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吳敬梓是清代小說家,晚年自號“文木老人”,而他也是小說中的人物杜少卿的原型,是反對當代八股取士的先鋒,也是世界級諷刺大師,每個人物在他筆下栩栩如生,簡直就是現代社會的翻版。
小說痛批了見錢眼開的士人群體,如今社會也確實如作者筆下的文字生動形象,讓我讀后深有感觸。這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甚至連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帶著與眾不同的意味,幾乎在每一回合,都有著社會生活的重影。的確,當王氏病重以后,嚴監生想“扶正”小妾,王氏家的兩位“舅姥爺”王蓉和王德,起初“把臉木喪者不哼一聲”,結果等嚴監生拿出來二百兩銀子,一人一百兩收了之后,立刻喜形于色,義正言辭地拍著桌子道:“我們念書的人全在綱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說話,也不過是這個理”,說完就走,一點也不記得他們的妹妹,這一段情節,活生生地寫出了這兩位見錢眼開,虛偽嘴臉的丑惡靈魂。因為吳敬梓筆下的人物,讓我又重新去了解和領悟社會中的“士人群體”。
我認為社會中的“士人群體”腐敗無能,嫌貧愛富的形象太多,太多。如范進中舉,胡屠夫在范進中舉前罵他,說他考試中了是因為別人可憐他,而不是自己憑借真本事得到的這千古一罵,緊接著戲劇般的,故事一轉折,范進中舉了,胡屠夫馬上轉變態度,對范進說好話,全然不顧丈人的臉面。接了范進的錢,嘴上還說不要不要,結果又抓得緊緊的,范進執意要給,胡屠夫如蒙大赦,趕緊把銀子放到自己的腰包里,邊塞邊說范進的好話,說完之后笑瞇瞇的走了。由此便可以看出,胡屠夫愛財如命。吳敬梓在書中也寫了些如胡屠夫一般的人物,如嚴監生與兩根燈芯等等。
讀完整本書后,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社會上的一些“士人群體”,他們不同的外貌下隱藏了一個個如此相似的靈魂,讓我深切體會到了認識一個人是多么的重要,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蒙蔽。
生活中也有著這些人的翻版,他們或近或遠,但在于你選擇怎么做,應該追尋你最真實的自己,不該去阿諛奉承、趨炎附勢。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9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么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并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及作為,可以說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他小時候家里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后,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后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說:“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我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及家庭的難處及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于去職責教導。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及愛心給他們。正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150字讀后感篇10
李世民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托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愿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游離于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
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后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著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著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著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于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著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鑒,可以讓你了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