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
讀后感是指讀者在接觸某篇文章或書籍后,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下對文章或書籍的總結和評價。下面是一些《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有用。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托爾斯泰傳》。在這部傳記里,講述了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的后半生,從中我簡單而清晰的看到了托爾斯泰的老年、晚年的生活。
托爾斯泰一歲喪母,九歲喪父,使他幼小的心靈扎下了痛苦的種子。他長大后初時寂寂無名,直到后來寫了鴻篇巨制《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__》。雖然我還沒看過這些不朽著作,但我從他的一生經歷中,看到了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這位大師曾經嚴厲批評貴族奢侈的生活。他自己的生活更不用說了,他在自己房間里放了各種農具,自己的衣服穿得十分樸素。他在82歲高齡時離家出走,中途患病,病逝于一個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火車站。
在這部傳記里,不僅讓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托爾斯泰,而且讓我看到了一個有思想的偉大作家,他的精神永遠名留千古!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2
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可是,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才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__》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雖然別人都說他是“天才”“,但是《名人傳》里他自己說到:我只是個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頂峰的。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屬于他自己的一份精華。我們要了解自己,選定方向,認真去追求。”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開掘“智慧之門”的可貴,并且都有勇氣和決心,能踏踏實實,以自己的方式,認認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們有朝一日也可以驕傲地宣稱: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3
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可是,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我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才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可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我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向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雖然別人都說他是“天才”,可是《名人傳》里他自我說到:我只是個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憑著自我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頂峰的。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屬于他自我的一份精華。我們要了解自我,選定方向,認真去追求。”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開掘“智慧之門”的可貴,并且都有勇氣和決心,能踏踏實實,以自我的方式,認認真真完成自我的工作,我想我們有朝一日也能夠驕傲地宣稱: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4
今天我讀了第四章《愛情》和第五章《巨著》。我知道了列夫·托爾斯泰開始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女人的地位,但是在索尼婭·別爾斯的影響下,1859年,列夫·托爾斯泰創作出《夫婦間的幸福》。
在愛情的萌庇下,他又陸續寫出了威臨著十九世紀全部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是羅曼·羅蘭那個時代的最大的史詩,整個世界的無數的人物與熱情在其中躍動。《戰爭與和平》一開始叫《1805年》,它的最初兩部發表于1865年——1866年間。它是描寫軍隊和民眾,是描寫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時的悲壯情景。《安娜·卡列尼娜》與《戰爭和和平》是這個成熟時期的登峰造極之作,而《安娜·卡列尼娜》則是一部更完美的作品。在以后的作品中,少女和婦人的形象增多了,甚至超過了男子。
正當列夫·托爾斯泰在趁興奮筆疾書之時,噩耗卻隨之傳來了。三個孩子夭折了,塔佳娜姑母、列夫·托爾斯泰的義母、彼拉格婭姑母相繼去世,他的妻子亦病了。他的生活受著家庭中許多喪事的影響變得陰沉暗淡。“家庭中沒有完滿的幸福……”他寫道。這時,列夫·托爾斯泰又患了病,常常晚上感到一種悲苦十分駭人,等他起來時又完全恢復了。就在這如此艱苦的環境里1899年,列夫·托爾斯泰又寫出了巨著《復活》。在這本書中,令人贊嘆的是他真切的觀察能力,而且里面的人物十分豐富。
我很想知道列夫·托爾斯泰是如何離開人世的。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5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發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丑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贊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采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丑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二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有若干關于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郁,在他的食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后,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讀完《托爾斯泰傳》讓我明白: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6
距書看完已經一個月了,才來寫這個讀后感,真是一種罪過。
這本書看得很糾結,一個是因為翻譯的確有很大的問題,句子讀起來相當拗口及不順。我還是很毛估估地看懂了。另一個是因為,托爾斯泰的確是一個很變態級別的人物,異于常人,讓我無法短時間理解他的一些觀點及行為。
托爾斯泰是個偉大的人。他努力地極力地去成為了自己,拋棄了一切,只為追求那個更高層次的境界。從茨威格對他的描述來看,我個人覺得可惜托爾斯泰沒去加入佛教,他是個糾結的人,他的糾結在于對自己的高要求,但卻不對自己釋懷,一定要找出一個解決方案出來。可能這就是西方思維的問題所在吧?我不太清楚。
根據我目前學佛所得經驗來說,無為亦是有為,等待也是一種作為。然而,托爾斯泰有點極端化了,他一心想實現心中的那份理念,人是平等的,當他看到那些窮人們在勞作,收入卻很少,他內心的慈悲心被喚醒,讓他同體大悲。可是,他當時的地位,身價已經無法讓他與別人平起平坐了。可是他極力地去試圖證明,他與別人是平等的。但是,卻適得其反。于是,他不斷地進入痛苦的沉淪之中,再從中爬出來,再跌入,再爬出來。如此往復。糾結的人啊!
托爾斯泰,一直在懺悔,一直在贖罪,因為他知道他年輕時做了很多錯事,傷害他人的事。他極力得擺脫名與利,于是他離家出走,最后他終于高貴地離開人世,我想,再重的罪孽都應該洗凈了。
茨威格將托爾斯泰的生活情況都描述得很到位,包括托爾斯泰內心掙扎的部分。這是我看的茨威格的第二本書了,他的寫實,跟對于事件的洞悉觀察力都很強。適合我的口味。只可惜這本書讀一遍真心不夠,找時間我將再讀一遍。
我在此發愿,如果能去俄羅斯旅行,一定會去拜祭一下托爾斯泰,一個偉大的俄國作家!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7
《托爾斯泰傳》是那位寫了著名的《巨人三傳》的羅曼·羅蘭著,著名翻譯家傅雷譯。作家沒有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傳記套路寫起,而是一上來就是“俄羅斯的偉大心魂”,采取“直指人心”的方式,從傳主的作品入手,來分析傳主作品中的思想及其在國內外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力,探尋傳主思想發展和心路歷程。
讀完這本傳記后,想起之前寫的《戰爭與和__》讀后感,才感到膚淺和無禮。羅曼·羅蘭也曾寫到,《戰爭與和__》的法譯本問世時,“大半法國的讀者不免短視,只看見無數的細枝末節,為之眼花繚亂。他們在這人生的森林中迷失了。應當使自己超臨一切,目光矚視著了無障蔽的天際和叢林原野的范圍;這樣我們才能窺見作品荷馬式的精神,永恒的法則的靜寂,命運的氣息的強有力的節奏。統率一切枝節的全體的情操,和統制作品的藝人的天才,如《創世紀》中上帝的威臨著茫茫無邊際的海洋一般。”這段文字可以作為閱讀《戰爭與和__》一書的總綱。接下來,羅曼·羅曼用詳細準確的筆觸分析了《戰爭與和__》全書的章節內容。文中指出“大將軍庫圖佐夫便是俄國民族的心魂和它服從運命的代表”。對于《戰爭與和__》的作者托爾斯泰,他寫道:“他思想的自然的動作,使他從關于個人命運的小說,引入描寫軍隊與民眾,描寫千萬生靈的意志交融著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說。他在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時所得的悲壯的經驗,使他懂得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由此便產生了《戰爭與和__》一書。列寧曾經說過:“俄國有列夫·托爾斯泰寫出了《戰爭與和__》、《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作品,德國想要滅亡蘇聯俄國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羅曼·羅蘭對于托爾斯泰在書中大段的“哲學的嘮叨”也頗有微詞,認為這些“哲學的嘮叨”破壞了全書的“詩意”。說到這里,我們不禁想問一句,既然《戰爭與和__》體現了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那么__的國魂和古老的巨大的生命力又是什么呢?
羅曼·羅蘭還給我們揭示出了托爾斯泰心底角落里的一些隱秘的思想,比如,他寫道:“肉情并未戰敗(它從沒有被戰敗),情欲與神的爭斗秘密地在(托爾斯泰)心中進展。在《日記》中,托爾斯泰記述三個侵蝕他的魔鬼:
一、賭博欲可能戰勝的;
二、__欲極難戰勝的;
三、虛榮欲一切中最可怕的。
在他夢想著要獻給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時候,__欲或輕浮的思想同時占據著他:某個高加索婦人的形象使他迷戀,或是‘他的左面的胡須比右面的豎得高時會使他悲哀’。”還寫到托爾斯泰年輕時的放蕩,托爾斯泰也曾自陳那時過著“墮落、豬狗不如”的生活,偉人也不是沒有低下的情操,只是在神與魔的交戰中,神最后占了上風。
羅曼·羅曼還寫到托爾斯泰與亞洲的__、印度和日本等國人士的交往,他的思想在這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尤為值得可提的,是他的“不抵抗主義”,準確地說是不主張暴力抵抗,后來的印度圣雄甘地曾經和托爾斯泰有過書信往來,他對英國人采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爭主張也許正是受到托爾斯泰的啟發。
讀這本《托爾斯泰傳》,可以使我們看到托爾斯泰的崇高和偉大,他的驚人的坦誠,他的曾經有過的卑劣和不堪,以及他和妻子索菲亞之間的幸福和思想相左的痛苦。托爾斯泰最后帶著一名醫生離家出走,病倒在一個小車站而死去。當他的年邁的病體還躺在床上的時候,大批的警察、間諜、記者等圍住了那個小站,沙皇與教會都矚目著這個即將離世的老人,期望從他身上得到關于他曾經攻擊過教會的最終的懺悔,可是最終沒有得到;沙皇更害怕托爾斯泰的離世會引發民眾__威的騷亂。
最后,說點題外話,以前曾經讀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懷著孤獨、寂寞的心情遍游歐洲各國,見到托爾斯泰時,曾經抱著托爾斯泰的雙腳,稱他為“精神上的父親”,那時尚對此理解不深。看完這本傳記,才感到托爾斯泰是一座有著巨大磁場力的山,從本傳記中亦可見出他如海洋般深邃廣大的思想情懷,羅曼·羅蘭在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托爾斯泰的天才”,他的確當得起“精神上的父親”這個稱謂。當然,要體會托爾斯泰的思想情懷,只有從書中的字里行間去親身體會,也許某一句話、某一個詞就觸動了你,撓到了你的癢處,獲得精神上的洗禮。
托爾斯泰是不朽的,他會像一顆恒星一樣,永遠照耀在人類思想文化的天際!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8
一個出生貴族的大作家,卻長著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并沒有獨特的一面。或許他是粗魯的,但他的靈魂是高貴的。他那眼睛,他那犀利的目光,似乎能將世界的一切事物盡收眼底,這就是列夫·托爾斯泰。直到現在,我才真真正正地了解到列夫·托爾斯泰,了解到一個作家對腐朽生活的批評和厭倦。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的靈魂被震撼了,特別是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的犀利目光時,我仿佛也被這目光擊中了一樣,敏銳深刻,而且能夠激發我的創作靈感,與之前讀描寫托爾斯泰丑陋外貌的感覺大有不同。
雖然開頭的種種描寫片段讓我感到非常吃驚,茨威格把他的長相,性格描寫得讓人無法接受,似乎托爾斯泰是一只吃人的獅子。但后來他的各種優點各種感情,全都包含在那雙“有一只眼珠”的眼睛體現出來。托爾斯泰給我的感覺就是,他的心靈美根本與他的外表沒有一絲聯系。托爾斯泰就是與俄國人民共同的命運,堅決站在農民的立場,否定富裕腐朽的生活,即使他本身也是出自一個很富有的家庭。
或許外表丑陋但是心靈高尚的列夫·托爾斯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讓我們見到了作家不同的一面,那種內心的震撼,讓我感受到了許多……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9
有感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開了,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發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丑相,童年時倍感痛苦。托爾斯泰傳讀后感。他在一個叫卡贊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采作他的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丑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
雖然對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于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郁,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托爾斯泰傳讀后感。最后,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10
今天,終于到了看書的時間了,我捧起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讀的內容是托爾斯泰傳的第二篇《從喀山到高加索》。從這篇文章之中我知道了托爾斯泰一開始并不像我幻想的`那樣學習多么名列前茅,而是成績十分__庸。在他的青年時期中,托爾斯泰一直重新覓得并試練種種與他適當的學說。
他把自己分析、分析……這無休止的分析,使他容易陷于空虛,但同時這也是他的藝術的最珍貴的源泉。托爾斯泰厭倦了優秀階級,他去、借款,徹底的放蕩。1851年他避往高加索,混入軍隊中,在他的哥哥尼古拉那里。但在高加索他醒悟了,開始初吐它初期的花苞:《童年時代》、《一個紳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時代》、《高加索人》、《十二月黨人》等陸續寫出。尤其是《童年時代》,它對托爾斯泰的成名很有幫助,但他卻對這部文學作品十分挑剔,“這是糟透了,”他和比魯科夫說“這部書缺少文學的誠實!”不過,有這種看法的只有他一人。
我很想知道托爾斯泰的軍旅生活是怎樣的。
《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篇11
今天我讀了第四章《愛情》和第五章《巨著》。我知道了列夫·托爾斯泰開始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女人的地位,但是在索尼婭·別爾斯的影響下,1859年,列夫·托爾斯泰創作出《夫婦間的幸福》。
在愛情的萌庇下,他又陸續寫出了威臨著十九世紀全部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__》和《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__》是羅曼·羅蘭那個時代的最大的史詩,整個世界的無數的人物與熱情在其中躍動。《戰爭與和__》一開始叫《1805年》,它的最初兩部發表于1865年——1866年間。它是描寫軍隊和民眾,是描寫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時的悲壯情景。《安娜·卡列尼娜》與《戰爭和和__》是這個成熟時期的登峰造極之作,而《安娜·卡列尼娜》則是一部更完美的作品。在以后的作品中,少女和婦人的形象增多了,甚至超過了男子。
正當列夫·托爾斯泰在趁興奮筆疾書之時,噩耗卻隨之傳來了。三個孩子夭折了,塔佳娜姑母、列夫·托爾斯泰的&39;義母、彼拉格婭姑母相繼去世,他的妻子亦病了。他的生活受著家庭中許多喪事的影響變得陰沉暗淡。“家庭中沒有完滿的幸福……”他寫道。這時,列夫·托爾斯泰又患了病,常常晚上感到一種悲苦十分駭人,等他起來時又完全恢復了。就在這如此艱苦的環境里1899年,列夫·托爾斯泰又寫出了巨著《復活》。在這本書中,令人贊嘆的是他真切的觀察能力,而且里面的人物十分豐富。
我很想知道列夫·托爾斯泰是如何離開人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