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對原文進行分析和評價,需要運用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因此可以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寫好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篇1
這幾天,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里講述了西周的敗潰、東周的建立和秦王朝的興起。
這本書講了秦王贏政統一六國(韓、趙、魏、燕、楚、齊),以“三皇”里的“皇”和“五帝”里的“帝”合體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之后,修建萬里長城,做了許多勞民傷財的事情。后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王朝很快就滅亡了。這本書里講到了大家熟悉的秦王贏政、呂不韋、李斯、范雎、周幽王等等。負荊請罪、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圖窮匕見、焚書坑儒這些成語都是在這里產生的。我喜歡其中“三家分晉”的故事,這個歷史事實使晉國分裂,也加快了秦統一中國的步伐。
晉國實力非常強大。可是到了公元前403年,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國。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晉國的軍隊分上、中、下三軍,每軍都有一個正統帥和副統帥。打仗時,他們是統帥,不打仗時,他們就是朝中的“六卿”。也掌握實權。由于晉獻公時期,聽從寵姬驪姬的讒言,殘害公族,導致同姓公族勢力急劇下降,這異姓大官“六卿”便掌握了實權。當時六卿分別是韓氏、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先滅了范氏和中行氏,接著,其他三家要地。由于當時智氏的智伯實力最強大,韓氏族長韓康子聽從家臣段規的意見;魏氏族長魏桓子也聽從家臣的意見,給了智伯地。可當智伯向趙族族長趙襄子要地時,趙襄子卻說:“地是我們祖宗傳下來的,不能給你。”智伯很生氣,聯合韓康子、魏桓子、在趙族的領地晉陽打了一仗。由于晉陽城異常堅固,趙軍又軍民同心,打了一年也打不下來。智伯想了一個辦法,派士兵堵住晉水修建一個渠,放晉水水淹晉陽城。水一直淹了三年,人也只能住在樹上了。趙襄子沒()有辦法,就找他的家臣張孟談商量。于是當天夜里,張孟談爬出城墻,找到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服了他們背叛智伯。一天晚上,智家士兵正在睡覺,忽然聽到嘩啦啦的水聲,原來韓、趙、魏三家的士兵把水改變了方向,直淹智軍軍營。智伯奪了一艘船想逃走,結果被張孟談的伏兵抓住殺了。所以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宣布:晉國正式分裂成韓趙魏三國。
我對這個故事,也有看法。智伯自仗實力強大,想獨吞晉國,在第一步時就取得了成功,更加驕傲,結果不但沒有獨吞晉國,連自己的性命和老祖宗給他傳下來的地也丟掉了,太可惜了。像這種有趣的故事,《東周列國志》里還有很多。
我喜歡看《東周列國志》這本歷史書!
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篇2
在中國歷史上,總有許許多多歷史故事熠熠生輝,并能夠給人們啟迪。而《東周列國志》就再現了當年烽煙四起、諸侯紛爭的年代。它成書于明代,作者是明代的馮夢龍,記載了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至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這一段歷史,其中的許多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如退避三舍、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家喻戶曉的故事。
令我感觸很深的是春秋時期鄭莊公“黃泉”見母親的行為。鄭莊公母親武姜不喜愛大兒子,也就是鄭莊公,因為武姜生他不太順利,而武姜更喜愛小兒子共叔段。鄭莊公即位后,武姜與共叔段想謀反,不料被鄭莊公發現。于是鄭莊公發誓,不到黃泉絕不與母親相見。一年后,他后悔自己說的話,十分懷念母親。大臣潁考叔出主意,他認為“黃泉”為地下的泉水,讓鄭莊公在地道中挖出泉水的地方與母親相見。潁考叔安排之后,母子倆抱頭痛哭。我欣賞鄭莊公孝順母親的行為,盡管母親謀反,但他始終對母親念念不忘。而現在的我們,有些人就為小事而與母親發生爭吵,實在不應該。“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用自己的能力去發揚光大。管鮑之交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兩位好友互謙互讓,值得贊揚。其中,在《東周列國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管仲帶兵打仗,向前沖總在最后面,后退總在最前頭,大伙兒都笑他膽子小。鮑叔牙幫好友辯解,說他家老母無人贍養,管仲要保護自己性命。從這本書的語言中不難看出,作者對鮑叔牙的行為是贊揚的。可能,由于古代與現代觀念不同吧,我認為觀眾的行為應當要批判。保衛祖國,就應沖鋒在前退卻在后。而鮑叔牙既然是他的好友,更不應包庇。這故事放在現代的話,可能會遭批判。因此,在當今這個社會中,我認為還是不要學習他們的,不過應該學習的是管仲的孝,鮑叔牙與管仲間真摯的朋友關系。閱讀這本書,我真的是學到了很多。學習歷史,就是為了“鑒往知來”,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例。我們應自己分析,自己判斷,做一個“大寫的人”。家長感言:學習歷史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史學著作《東周列國志》就可以讓我們領略歷史的傳奇。諸多著名成語就源于東周故事。
因此,他是文學的精華所在。學歷史的意義是“鑒往知來”,東周時代看似與現代社會毫無關聯,卻能影射出現代社會,從書中找到現代社會的影子。因此,我們要學習歷史,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陶冶我們的情操。
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篇3
中華上下5,透過歷史的演進,領悟出人生發展的方向。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從崛起國強到戰爭滅亡,最后到秦國統一天下。這是一段歷史的插曲,但在作家馮夢龍和蔡元放的筆下,可謂波瀾壯闊,顛瀾起伏,栩栩如生,精心動魄!
秦國早期只不過是西陲并不起眼的小國,后經秦穆公攻取西戎才初步有點影響力,但仍然被中原諸侯國瞧不起。自秦孝公開始,秦國提出了明確的強國夢,大國夢,天下夢的清晰的路線,之后的幾代人都咬定這路線不動搖,直到秦始皇經歷了期待國軍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夢。
可謂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我們得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完成一件事情。
記得小時候我有些恐高吧,我一直都在回避,直到有一次我們一家旅行爬山,我們是下午去的。那座山好高,山尖都躲在云里,好像連云彩都得墊起腳,才能摸到山頂。我見那么多人都上去,于是我也慫恿著踏上了上山的步伐。山上鳥語花香,兩邊的樹木都傾向道路,身邊都被綠色環繞著,不時有幾朵小花點綴著,葛萬的協議讓人忍俊不禁的去觸碰一下它。盡管汗水打濕了我的衣襟,但是我還是一邊觀賞著風景,一邊踏上山去。
但是因為時間不夠,我們只爬到作文山的一半就被工作人員攔住了。因為快下班了,我們又不能原路返回,于是只能去離這兒最近的索道。我們慢慢走,去到索道的路上,兩邊的樹木漸漸的減少了,再沒有點綴的花朵,而是深深的山谷。遠望去殼壁上露出大塊的巖石。我的腿開始瑟瑟發抖,眼睛冒著星星。力氣好像被抽走似的,雙眼木木的看著前方,好似沒有一點生機。終于踉蹌著走到了纜車的地方,纜車的嗡嗡聲傳入耳朵,使我更加的難受了。之前的愉悅逃的一干二凈,迎來的是無盡的恐懼。對于天生有恐高癥的,我坐一次纜車,好比一個體弱的人去爬雪山,遙不可及。終于在老爸老媽的拉扯下上了纜車,不經意間又望見了山下的山崖,內心更慌忙。我用雙手緊緊的抱住自己,拼命的告訴自己,沒事的,沒事的。
在爸媽的鼓勵下,我努力睜開了眼睛,向山下望去,一片翠綠,陽光照進了纜車。心想我應該相信自己,既然已經走上來了,就要堂堂正正的向山下走去,像回歸的英雄那樣自豪,像得到寶石那樣驕傲,像回到母親懷抱里的親切……這次我再也沒有逃避,反而我認真的面對了它,戰勝了自己,克服了困難。
天下熙熙攘攘,我自巋然不動。要像翠竹那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永遠都不要向困難低頭
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既精彩又混亂的時期,那時,東周王朝已經衰敗,對諸侯國沒有了約束,于是,諸侯們各自為政,并相互攻伐。經過長期的戰爭,許多國家被消滅了,逐漸形成了戰國末期的七個強國。在這本書中,既有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田忌賽馬”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記載了許多精彩的歷史人物,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聰明,很有謀略,如果沒有他,齊國就滅不了山戎,齊桓公就不可能稱霸天下。
山戎是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他們經常入侵北方的燕國,燕王就請求齊國幫助滅掉山戎,但當齊國軍隊一到,山戎就退兵了,而齊國軍隊一走,山戎又來侵犯,搞得齊國疲憊不堪,齊桓公于是決定不幫助燕國了,但管仲說:“如果不幫助燕國滅掉山戎,一旦燕國被山戎所滅,對齊國來說將后患無窮啊!,而如果我們一起滅掉山戎,燕國將對我們感激不盡,并從此聽從大王的調遣!”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意見,于是,齊燕兩國一起攻打山戎,北方一個叫無終的小國也派大將虎兒斑助陣。
山戎使用誘敵深入的計謀,被管仲識破,于是,他讓虎兒斑假裝中計,另外兩路軍隊從后面包抄,把山戎兵殺得大敗。山戎兵退守黃石山,并切斷了山口和齊兵的水源,齊軍按照公孫夫差的辦法,在蟻窩下面找到了泉水,并且,齊軍繞道去了戎兵的后面,把戎兵殺死了一大半,戎主逃往孤竹國。
孤竹國有個孤竹山,地勢險峻,道路非常難行,管仲讓士兵們唱歌,士兵們唱著歌就忘記了疲勞。翻過了孤竹山,齊兵又被大河阻斷了去路,管仲命令士兵砍到竹子做成竹筏,很快就渡過了河,到了孤竹國都城外,孤竹國國君送來了戎主的尸體,還說愿意為齊兵領路,攻打山戎軍隊的殘部,但使者卻將齊兵帶入了沙漠中,這里白天烈日當空,晚上又奇冷無比。齊恒公帶領軍隊怎么也走不出沙漠。管仲提議說:“虎兒斑帶來的一些老馬長期生活在這里,可以讓它們帶路。”于是,虎兒斑選了一些老馬,松開了馬的韁繩。老馬們不慌不忙地帶大家走出了沙漠。走出沙漠后,管仲讓一些士兵化裝成百姓進城,晚上,城里的士兵與城外的士兵里應外合,一擁而上,攻破了孤竹國。
在攻打山戎的戰爭中,齊軍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依靠管仲的聰明才智和謀略最終獲得了勝利。其實管仲的才智來源于他淵博的知識和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好好學習、多動腦筋、善于思考,我們就能成為像管仲一樣的人。
東周列國志900字讀后感篇5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讓我記憶猶新。
這本書講了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后,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竟長達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兼并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后登上歷史舞臺。舞臺上,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把鼎的壯士,有精于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干的君主,一個個人物都讓我難以忘懷。
本書的原著是余邵魚,改寫是侯榮榮,書中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講述了許多春秋列國的史實,書中的歷史真情都讓我無比贊嘆和感動,例如:大義滅親,管仲和鮑叔牙,管仲的遺言,一鳴驚人的大鳥,臥薪嘗膽等許許多多緊張的歷史故事,豪杰蘇秦身掛六國相印,成就了前無古人的六國合眾功秦穆公邀做宰相,成大器晚成的典故與此而來,管仲隨齊恒公爭孤竹國,有了老馬識途這個成語······
伍子胥和孫臏是我最喜歡的兩個戰國英雄,有人曾說過,自已喜歡那種英雄,他身上就那種英雄的背影。孫臏和龐涓一起在鬼谷子下學習。龐涓急考功名,早早出山投奔魏國當了將軍,但是他嫉妒孫臏的才華,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孫臏,于是他應了下流的手段,把孫臏騙到魏國,然后監禁起來,處以臏刑。孫臏受了臏刑,苦不堪言,被齊國救走之后,孫臏圍魏救趙,在掛林打敗龐涓,又在馬陵殺了龐涓,最后同鬼谷子歸隱山中。孫臏是春秋戰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幾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的英雄中的一個。想想,看看我們自已,我們身上會不會有孫臏的影子,會不會知道自已現在所做所為的后果,會不會看到遠方自已的未來······
《東周列國志》給了我許多人生啟發,盡管東周在遙遠的公元前,它的思想業精神卻一直延續下來。孔子,孟子,莊子的思想,英雄的意志。那種浴血沙場,馬革裹尸的氣概,那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的豪情,那種悌孝為本的,以德為先的文化。
在現在的時代,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將祖先的核心價值傳承下來,不能在這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因此,我難忘《東周列國志》,更難忘它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