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
寫讀后感需要運用到平時所學的語言知識,通過思考和表達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改進自己的寫作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參考,希望對大家寫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有幫助。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
《荷馬史詩》的后半部《奧德賽》有所不同,這一部分史詩是對人類生命本身的內在價值的一種揭示。有限的、凡人的存在是值得為之而活的。這是世界化、世俗化的啟示,然而它也是這樣的一種啟示:其本身并不僅是表面上看到的世界,因為它最初出現(xiàn)于神明世界的背景下,并通過神明的啟發(fā)而被激發(fā)出藝術與詩歌的想象力。諸神存在并且貫穿于人類世界之中。奧德修斯通過不斷的冒險在十年的時間里找尋著真正的自我并最終返回他的國度伊塔卡,期間戰(zhàn)巨人,抗塞壬,與女神抗爭,最終得返,人類對于自身內在神性的運用體現(xiàn)無疑,通過知識、技藝展現(xiàn)出無以匹敵的勇氣和智慧,人類從屈從于眾神逐漸轉變?yōu)榘l(fā)現(xiàn)自身內在的神圣性,并開始學會運用這種技能。
為了凸顯出主題“尋找”,《奧德賽》使用了兩條線索,一是歸途中奧德修斯對自我身份的尋找,二是在雅典娜指引下,開始尋找自己不為所蹤的父親的另一重身份以及自身作為奧德修斯之子身份認同的特勒馬科斯,《奧德賽》沒有承襲《伊利亞特》戰(zhàn)爭敘事,并在第一到第四卷的標題中就有所暗指,以特勒馬科斯之名作為標題已經挑明了這個名字的另外一重含義,“Telos”代表終結,“Machy”代表戰(zhàn)斗,終結戰(zhàn)斗之意已表明不同于《伊利亞特》的城邦與聯(lián)盟之戰(zhàn),《奧德賽》將主要內容集中在人的內在自我的追尋中。并最終通過奧德修斯的順利歸鄉(xiāng)說明了人類已經從屈從于神性引導或強制的命運安排逐漸轉為通過抗爭以及內在自省的方式主導自我命運的真正人類。
《荷馬史詩》的兩大篇章揭示的主旨從表面上看不盡相同,但內在暗含著合理的承接關系,也代表著創(chuàng)作時代的人類存在著對世界認知的迷惘踟躕,但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漸漸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我以及認知世界的強大能力,從而將對于神秘未知的身形歸納轉而作為內在自省的神性加以理解。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2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chuàng)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tǒng)稱。《荷馬史詩》被稱為“希臘的圣經”。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伊利亞特》敘述的是古代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海倫,希臘人為奪回海倫,組成十萬聯(lián)軍,遠征特洛伊城。戰(zhàn)爭持續(xù)了整整十年。以希臘聯(lián)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中心。最后,希臘人用木馬計智取特洛伊城,大獲全勝。
《奧德賽》敘述伊塔卡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希臘人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文學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學的珍貴遺產。這兩篇故事都是古希臘盲人歌手荷馬所作,因此統(tǒng)稱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這個故事歌頌英雄的威武勇敢,贊美希臘民族歷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喀琉斯,他是個近乎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視榮譽,但是具有固執(zhí)、易怒等弱點。
《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jié)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
正如雨果說的:一部杰作已經成立,便會永存不朽。第一位詩人成功了,也就達到了成功的頂峰。你跟隨著他攀登而上,即便達到了同樣的高度,也絕不會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卻叫荷馬。
荷馬帶我走進世界文學史的殿堂!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3
《荷馬史詩》在西方文學乃至文化起源方面都影響至深,從《伊利亞特》到《奧德賽》,是從混沌到秩序,從蒙昧到覺醒的歷程,不僅是史詩內容本身,即便是史詩的頌歌者們,也經歷了神性到人性、從神靈啟示到發(fā)現(xiàn)自身內在的神圣性的歷程。最初要頌唱史詩英雄們的事跡,需要呼告文藝女神繆斯獲得神圣啟示以及神明附體般效果方能吟誦。但隨著《奧德賽》中體現(xiàn)出的人的自我覺醒以及不斷逃脫諸神的掌控的嘗試,語言與修辭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作為技藝體現(xiàn)在人類自身,讓人因而能夠從內在中挖掘自己的潛在神圣性。
《伊利亞特》重在描寫特洛伊戰(zhàn)爭最后一年的故事,阿基琉斯的隱退不出間接導致了其摯友帕特洛克羅斯代其出戰(zhàn)卻慘死赫克托耳槍下,為摯友復仇的阿基琉斯怒斗赫克托耳,最終赫克托耳死于阿基琉斯刀下,而這位神勇的戰(zhàn)士也沒能逃脫阿基琉斯之踵的命運詛咒,被受到愛神指引的帕里斯射穿腳踝死于特洛伊城下。一場大戰(zhàn),英雄死傷殆盡,特洛伊聯(lián)盟以及阿爾戈斯聯(lián)盟,希臘人以及小亞細亞最優(yōu)秀的一代英雄隕落殆盡,才構成了《伊利亞特》的宏大篇章。
在《伊利亞特》中,戰(zhàn)爭的重心是以英雄暗含眾神指引的舉動而轉移的,阿爾戈斯聯(lián)盟與家族城邦式的特洛伊在各領風騷的同時,沒有哪位英雄能夠獨霸秩序引導者的位置。秩序的轉變代表著雙方陣營的此消彼長,同時無序的特洛伊城邦失去了英雄的領導與眾神的庇佑,這一政治隱喻最終導致了特洛伊走向毀滅的結局,這場戰(zhàn)爭也因此落下帷幕。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4
荷馬史詩是對人性的描寫,寫得很華美,也很真實。可以看作是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來作深刻的寫實。
史詩第一部《伊利亞特》,從寫神的爭斗開始,寫的是神的欲望和貪婪。西方的神,本就是人化的神,與東方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截然不同。之后,史詩從神正式寫到人的欲望和貪婪。人對情欲、對權力、對榮譽的貪婪。然而,男人和女人的欲望和貪婪卻有不同,也許男人的欲望要純粹得多——可以為了女人,放棄王位;為了權力放棄女人;也可以為了榮譽放棄一切。而女人們似乎是情欲的貪婪者,但事實上,她們什么都不想放棄。她們不會和流亡的王子浪跡天涯,即使他風姿依舊;更不會與戰(zhàn)敗的國王床第之歡,即使他腰纏萬貫。
從這個角度上講,女人比起男人來,似乎更加貪婪。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門農,男人們的英雄,因為女人而死;女人們也死了,被更不肖的男人殺死。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自殺的,死在自己的欲望和貪婪之中。
史詩第二部《奧德賽》,也描寫了人類相同的貪婪。但這部后期作品,謝天謝地,也展現(xiàn)了人類美好的品質——女人對愛情的忠貞,男人對家庭的依戀和責任。俄底修斯是特洛伊之戰(zhàn)的智者。也許,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知道,只有美好的品質才能幫助自己找到幸福之源,欲望和貪婪只會毀掉自己。正如赫克托爾所說:“幸福的日子其實很簡單,辛勤的勞動;愛自己的妻子,愛自己的丈夫;同情弱者。”
《荷馬史詩》,一本蘊含哲理的書。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5
整篇刻畫英雄人物的果斷、勇敢、堅強,展現(xiàn)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馬史詩》的主旨。《伊利亞特》一開篇詩人就說出"阿呵琉斯的憤怒是我的主題",史詩以此為主線組織安排材料,著重歌頌了氏族英雄的高貴品質。全詩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寫阿可琉斯拒絕參戰(zhàn)的情形,這樣就為表現(xiàn)其他英雄的形象留傳了足夠的空間。無論是希臘軍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還是特洛伊軍中的赫克托耳,他們的英勇善戰(zhàn)都是在這一部分得以表現(xiàn)的,這種寫法也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無比威力奠定了基礎。一旦阿可琉斯參戰(zhàn),戰(zhàn)局立即扭轉,殺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現(xiàn)出的英勇。
《奧得修斯》突出了希臘印象奧得修斯的智慧,并通過他講述的驚心動魄的漂流經歷,展現(xiàn)了古希臘人同自然的斗爭,其中包含了許多遠古時候的神話。《奧的修斯》前半部分寫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寫家庭生活,富有現(xiàn)實色彩。如誤入巨人島,用智慧殺死獨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將他的大勇大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當他回宮后并不是毫無防備的撲入妻兒的懷抱,而是仔細擬訂了向求婚的貴族子弟們復仇的計劃。
史詩展現(xiàn)的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讓我們感到既陌生又羨慕的時代。對英雄的重視在這個時代達到了頂峰。英雄的交鋒包含著最獨到的理解、的溫柔和最極端的殘酷。如得勝的阿可琉斯將赫克托耳的尸體拖在車后,繞城_。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來哀求歸還尸體時,他被這位老人的哀傷打動了,將他兒子的尸體還給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時這個時代也讓現(xiàn)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樣被_和買賣,女人被當作財產一樣轉讓,神與神之間彼此猜忌和互相斗爭。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6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關鍵在于獲得世界各國人的肯定與推崇。《荷馬史詩》作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無數(shù)的讀者欣賞品味鑒評過了,如此一來,我的這篇讀后感未免顯得滄海一粟,其力也細,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讀過此書后的感情沖動還是讓我不得不寫下這篇讀后感。
首先,《荷馬史詩》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么一點:表現(xiàn)戰(zhàn)爭,動人心魄。讀《荷馬史詩》的人,如果對它里面的戰(zhàn)爭場面描述和英雄戰(zhàn)斗描述無動于衷的話,那么只能證明讀者的心不在焉已到達了如同白讀的程度。寫戰(zhàn)爭場面的史詩或史書,各國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戰(zhàn)爭場面描述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攝人心魄的,恐怕也僅有這一本古希臘人的詩篇了。在《荷馬史詩》尤其是《伊利亞特》中,戰(zhàn)爭已經完全現(xiàn)出了它的原形——血腥與野蠻。就這一點來說,連此刻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攝出來的好萊塢影片中的戰(zhàn)爭場景都無法與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紐斯卻被對手先投出的槍刺中,
喉嚨被穿了一個大洞。
他就像一棵聳立于山間的橡樹或白楊樹,
或是挺拔的松樹被木工揮舞的利斧砍倒、
運到海邊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槍還扎在心臟處,
槍桿隨著還在跳動的心臟顫抖……”
“……莫諾提奧爾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腦門,腦殼劈為兩半,
兩顆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腳下的塵埃里,
身體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明白連看到太陽西沉就忍不住“啊”的一聲叫出來的金圣嘆看到這些描述會做出如何反應。像這樣的血腥場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嘔的恐怖讀物中或許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這些用詩句來表現(xiàn)出來,卻到達了無可比及的藝術效果,即外俗內雅,當詩人貫注了他的真摯感情于這些嚇人的詩句中時,他就已經擺脫低級趣味的寫作,而進入藝術的創(chuàng)作了。人類的野蠻性是無時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戰(zhàn)爭,而能把野蠻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戰(zhàn)爭的創(chuàng)作,恐怕也僅有《伊利亞特》了。
在《奧德賽》中,雖然更多的資料是描述諸神的安排、奧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可是在對英雄事跡的敘述中,也從不避諱露骨的戰(zhàn)斗場面描述。這些戰(zhàn)爭場面一樣讓人身臨其境、心驚肉跳、熱血沸騰,仿佛能找回塵封了的對冷兵器時代的沖突的記憶。
其次,不得不談談它的文辭如何之巧妙、華美和偉岸.一部史詩,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算得上是鴻篇巨制了,然而讀起來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的形象逼真,那么的跌宕自如,那么的氣勢雄渾。作為敘事詩,它的辭采運用簡直到達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語言描述富于表情化,貼合人物的性格及場景設置,并且不乏幽默感。從這些語言對話中,讀者不難推測出人物性格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給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爾與艾阿斯決斗前所說的話:
“艾阿斯,宙斯的后代,
特拉蒙國王的兒子,士兵的將領,
你切莫把我當成不諳戰(zhàn)事的孩子或婦人。
我是一個精通戰(zhàn)事懂得如何殺戮的人……”
用連續(xù)幾個稱呼來叫對方,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從的一種禮儀,又恰如其分地駁斥了對手的挑釁,給對手以一種只可意會的諷刺挖苦;而后面的話語則以一種近乎幽默的語氣表達了赫克托爾內心的自信和與對手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諸如這樣恰當?shù)恼Z言描述在全詩中比比皆是,因為《荷馬史詩》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而這,也正是本詩的特長之一。第二,動作描述具體傳神,并且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多處比喻手法的運用來描述動作是本詩的一大亮點。比如雅典娜幫忙奧德修斯等人追殺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搖起埃吉斯,凡人的災星,
把求婚者嚇得昏頭轉向、四竄奔逃,
像那春暖日長季節(jié)的牧牛,被糾纏不休
的牛虻追趕叮咬,發(fā)瘋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禿鷲,從大山撲下,
平原上的小鳥驚叫逃竄,在云層下頭,
卻不能抵擋鷹鷙的猛撲,悲慘死去,無可抵御。
奧德修斯等人正是這樣,橫掃宮殿,追殺求婚者。
傷者發(fā)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頭紛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單調的殺戮過程描繪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動物格斗,表現(xiàn)英雄的勇猛及對手的慘敗,又不自覺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傾向,真可謂一石二鳥。另外,正是經過語言與動作描述的有機結合,才使《荷馬史詩》的故事成為豐滿完整的有機體。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寫得氣勢宏偉。這一點表現(xiàn)得最突出的當數(shù)《伊利亞特》第二卷中對希臘聯(lián)軍和特洛亞聯(lián)軍的各自布陣及其成員來源的描述。作者不厭其煩地把每一支軍隊所來自的城邦介紹清楚,把那里的人的首領及其宗族歷數(shù)一遍,并且還詳細描述他們的戰(zhàn)斗力(不無夸張之處)。作為一首詩,這的確顯得羅嗦、冗長并且拖沓,可是作為文學史學作品,這些描述卻顯示了戰(zhàn)爭雙方的雄厚的實力,增強了戰(zhàn)斗場面的氣勢,正是這些描繪,使《荷馬史詩》的戰(zhàn)爭場面變得無比宏大,氣勢無比雄渾。
最終,《荷馬史詩》的結構嚴謹,故事性強,讀后讓人拍案叫絕。《荷馬史詩》是文人根據(jù)特洛亞戰(zhàn)爭后流傳在民間的神話和英雄傳說加工整理而成的.雖然特洛亞戰(zhàn)爭確有其事,可是民間傳說便必有其虛構性,一些人物及事件定有虛構之嫌,并且在不一樣地方可能有相互矛盾的傳說流傳下來,并且不必說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本已虛構,況且相當大一部分人認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并非是由一個人或一個寫作隊伍完成的(根據(jù)對兩部分的詳細比較)。可是即便如此,《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亞戰(zhàn)爭”仍然是一個結構緊湊合理的、人物事件并行不悖的完整的故事,這不能不令人佩服。先是諸神的一場爭吵引發(fā)了人間戰(zhàn)爭的禍端,隨后諸神各自支持一方,使戰(zhàn)爭開始并且變得曠日持久,而后希臘聯(lián)軍內部引起矛盾,使戰(zhàn)爭局面不可捉摸,再之后聯(lián)軍消除矛盾,重歸于好,團結一致,最終攻陷特洛亞城,戰(zhàn)爭以希臘聯(lián)軍的勝利而告結束;而戰(zhàn)爭結束后,又以一個希臘將領回家的經歷為線索描述了希臘聯(lián)軍的下場,而這些事件都是由無所不能的諸神所預先設計好的。如讓阿基硫斯預言阿伽門農“會為他的傲慢付出生命”,之后阿伽門農果然死于非命;又如赫克托爾得到神諭,預言阿基硫斯會被阿波羅殺死,之后亦得到實現(xiàn)。這些故事既宣揚了命定論的觀
點,又謳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們不畏命運、不怕犧牲、與悲慘命運作斗爭的精神,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如果說文辭的華美是詩歌的固有特征的話,那么如此嚴謹?shù)墓适虑楣?jié)卻超越了它的文學性,使之成為史詩中的典范,給后世的史詩創(chuàng)作供給了借鑒和模式。
讀詩,要用心投入,置身詩意之內;讀史,要能從書中出來,借古喻今。而讀《荷馬史詩》,這部史詩,則須既能投入,又能化出。正是以深入淺出的目標來要求自我,我寫下了這篇讀后感。而說到對《荷馬史詩》的整體印象,我總結了一下,表達為八個字:瑰麗奇?zhèn)ィ瘔研蹨啞?/p>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7
伊利亞特》所記敘的主要是希臘人圍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其中成功地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赫克托耳、奧德修斯、埃阿斯、阿伽門農、墨涅拉俄斯、菲羅克忒忒斯、阿喀琉斯等,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是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
從阿喀琉斯的出身來看,在史詩中,阿喀琉斯是一位英雄,和其他的古希臘英雄一樣,他具有半人半神的特點。
阿喀琉斯是《伊利亞特》的中心人物之一,希臘聯(lián)軍中最大的英雄。他是一個英勇善戰(zhàn)、忠于朋友的人。首先,他在戰(zhàn)場上幾乎是百戰(zhàn)百勝,殺死過無數(shù)敵人的特洛伊英雄,從特洛伊人在對沒有他參戰(zhàn)的希臘聯(lián)軍和有他參戰(zhàn)的希臘聯(lián)軍時的不同反應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善戰(zhàn),比如身著阿喀琉斯的黃金戰(zhàn)甲的帕特洛克羅斯出擊時,特洛伊人從遠處看到他,以為是阿喀琉斯來了,即嚇破了膽,陣腳大亂,自相踩踏致死的人無數(shù),在阿喀琉斯罷戰(zhàn)期間,特洛伊人在他們幾次進攻中還取得過上風,都攻到希臘的戰(zhàn)船上來了,若不是埃阿斯等希臘英雄的英勇抵抗,希臘人的戰(zhàn)船可能都會被赫克托耳燒毀了,后來,阿喀琉斯重新武裝上戰(zhàn)場,希臘人又占了上風,特洛伊第一英雄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殺死,特洛伊人元氣大傷。其次,阿喀琉斯忠于自己的朋友,當帕特洛克羅斯被赫克托耳殺死時,他真心實意地痛惜帕特洛克羅斯的犧牲,決心為他復仇,于是他又重新武裝上戰(zhàn)場,殺死了赫克托耳,并將他的尸體捆綁在戰(zhàn)車上驅車游行,雖然這是阿喀琉斯兇殘的體現(xiàn),但這也是他忠于朋友的體現(xiàn)。因此,阿喀琉斯是一個英勇善戰(zhàn)、忠于朋友的人。
阿喀琉斯也有他的弱點存在,比如當大統(tǒng)帥阿伽門農侵犯了阿喀琉斯的戰(zhàn)利品時,阿喀琉斯公開斥責他的損人利己,并拒絕戰(zhàn)斗,他斥責阿伽門農的私心是正確的,但是頑固的罷戰(zhàn)是不恰當?shù)淖龇ǎ牧T戰(zhàn)給希臘聯(lián)軍帶來了不少的損失;他殺死赫克托耳后將他的尸體釘在戰(zhàn)車上驅車游行,全然不顧特洛伊城的一片悲哀,手段是何等的殘酷,這正符合當時正在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的特點;后來他再次進攻特洛伊城,不顧太陽神阿波羅的勸阻,還對阿波羅口出狂言,最終被帕里斯暗箭射死。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阿喀琉斯也是一個殘忍、任性和執(zhí)拗的人。
同時,從一些細節(jié)也不難發(fā)現(xiàn),阿喀琉斯也是一個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熱愛生活的人。“我寧愿在人間當奴隸,也不愿在陰間當君王”。表明了他熱愛人間的生活態(tài)度。
總之,阿喀琉斯是荷馬史詩當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鮮明多面的,他的形象體現(xiàn)了古希臘氏族社會英雄人物的特征。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8
在西方文學史上,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現(xiàn)存最早的的精品。一般認為,這兩部史詩的作者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傳世的天才,飲譽全球的希臘詩人荷馬。荷馬史詩的歷史背景是曠世十年,規(guī)模雄偉,給交戰(zhàn)雙方造成重大創(chuàng)傷的特洛伊戰(zhàn)爭。像許多重大事件一樣,這場戰(zhàn)爭用它的血與火給文學和藝術供給了取之不盡的素材。英雄們的業(yè)績觸發(fā)了詩人的靈魂給他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是他們在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找到一片文學的沃土,在史實和傳聞上之上架起五光十色的橋梁,用才華的犁頭耕耘在刀槍碰響的田野,指點戰(zhàn)爭的風云,催發(fā)詩的芳草,歌的香花。
的確,它的地位不容抹煞,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卻對荷馬史詩有點不一樣的看法。
《荷馬史詩》宣揚神的威力無比,對人任意殺戮,神完全控制著凡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神與神的矛盾往往經過戰(zhàn)爭來解決,而這些戰(zhàn)爭有是以犧牲眾多凡人為代價的,什么為所欲為,不受節(jié)制。他們的殘忍程度令我吃驚。
宙斯的蠻橫,對妻子,兒女毫無親情可言,對妻子赫拉更是怒極而罵,毫無丈夫對妻子應有的關愛,對子女更是鐵石心腸,毫無父愛,一幅莊嚴不可侵犯狀。
用此刻的觀點看,宙斯就是獨裁,就是專制。此刻的人們已經無法忍受專制壓迫的痛苦了。既然我們對希特勒法西斯恨之入骨,那又為什么向往宙斯呢,無非是人們變了態(tài)的對權力的向往,對利益的追逐。
史詩還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英雄,描述英雄必然描述戰(zhàn)爭,戰(zhàn)爭場面為英雄們供給了一展英姿的天地,英雄們把血腥的戰(zhàn)爭當作展現(xiàn)其英雄品格,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以最大規(guī)模殺死對方來展示自我超人的武藝,膽魄與智慧,這種瘋狂魯莽的性格卻也是是當今作戰(zhàn)的大忌,你越是想大規(guī)模殺死對方,就越容易中人圈套。這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莽夫特點。要放此刻,這種人只配去扛木頭,抬鋼材,或許人家也不要他,此刻人家都機械化了呀。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失去了生命就什么都不要提了,而那些所謂“英雄”視人的生命如草芥,實在令人忿恨。我們這些凡人憑什么去崇拜他們呢?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既然不能實現(xiàn)民主自由,我們憑什么景仰他們。
如果說有人異常聰明,那是因為神給了他智慧,倘若有人干了傻事,那多半是因為神袛走了他的睿智。既然都神了,那還要人干什么?在一個受到神力控制的世界里沒有不能解釋的事情,就象今日的社會里封建迷信能夠解釋一切一樣。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但封建思想殘余猶存,相信就是從荷馬那里傳下來的吧!
總之,荷馬史詩卓越的結構某篇藝術的確值得贊揚,它的開山鼻祖地位不可撼動,但讀起來,去總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便寫了出來。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9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主要圍繞英雄阿基琉斯的兩次瘋怒展開,全篇一開始交待殘暴、貪婪的阿伽門農王在一次議會中引發(fā)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憤怒,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事件又催發(fā)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爾殺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發(fā)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為同伴報仇,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來統(tǒng)領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兩次憤怒,但是從荷馬所敘述的一系列事件來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憤怒的卻是至高無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內斗引發(fā)了神與神,神與人,甚至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戰(zhàn)爭。這是受那個時代神化傳說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馬的意愿。
從目前的觀點來看,特洛伊戰(zhàn)爭的導火索是海倫,一個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發(fā)的。但從《伊利亞特》的情節(jié)來看,荷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戰(zhàn)爭的導火索是海倫引發(fā)的,相反,他認為引發(fā)這場戰(zhàn)爭的罪魁禍首是至高無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門農王的頭腦,從而觸發(fā)了阿基琉斯的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機可趁。其實,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殘暴的統(tǒng)治者,是他們?yōu)榱烁髯缘睦娑姞幉粩啵@點我們可以從史詩中找到。當然,那個時代的人通常把統(tǒng)治者視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學者認為特洛伊戰(zhàn)爭是為了一個女人而爆發(fā)的,其實大錯特錯,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學派,如精神分析法也為此奠定了理論基礎,說來更是讓大家啼笑皆非了。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0
神的國度與人的國度,神性與人性,界限可是森嚴?
宙斯愛赫克托,只是因為他的獻祭豐厚,而并非因為他是個英雄;這種基于利益的喜愛終于使其架不住眾神的裁斷,而判決赫克托死亡。
阿喀琉斯在庸庸碌碌地長壽和短暫卻閃光地生活之間,選擇了后者。
奧德修斯經歷萬般苦難卻矢志不渝地回家,他是智慧而堅韌的,是真正的英雄,這種英雄比阿喀琉斯那種特別能戰(zhàn)斗的英雄強過百倍,所以奧德賽專寫奧德修斯的故事;而阿喀琉斯做了些什么呢?我的印象是他一直在與人爭斗,顯示其力量,此外并無其它;其侮辱赫克托尸體的事跡則更使他顯得氣量狹窄、意氣用事和水準低下。
當美神阿弗洛狄忒與戰(zhàn)神阿瑞斯私通被美神的丈夫設計網住,并請眾神來參觀評斷之時,阿波羅問赫爾墨斯,若是你這樣,當會如此?赫爾墨斯則答為了接近美神,他愿遭受更為難堪之事。看來,孔夫子所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也適用于希臘的神。
荷爾德林的一首詩曾寫出了神與人,尤其是與詩人的關系:
“如果生活純屬勞累,人還能舉目仰望說:我也甘于存在?是的!只要善良,這種純真,尚與人心同在,人就不無欣喜以神性度量自身。神莫測而不可知?神如蒼天昭然顯明?我寧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之尺度。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要說星光璀璨的夜之陰影也難與人的純潔相匹。人乃神性之形象。大地上可有尺度?絕無。”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1
每次看到古西方,尤其是古希臘地圖,看到那一群在被汪洋大海圍繞的島嶼,那眾多島嶼上建立的希臘城邦時,都會在心底涌起一股崇敬之感。總是覺得那里被描寫得很美好,即使是廝殺的戰(zhàn)場也會讓我有幾分向往之感,總覺得那里賦予了一些難以言說的神圣使命,讓你覺得即便死在了那些刀光劍影之下,也是值得的,也是會被人尊敬的。自然我也必須要承認古希臘文明自有它的狹隘之處,譬如它對奴隸的苛刻,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等等......
記得有人曾這樣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而《荷馬史詩》無疑是向我們展示了古希臘發(fā)展不同城邦為尋求發(fā)展壯大發(fā)動一場場戰(zhàn)爭從而產生的悲劇。這一悲劇色彩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體現(xiàn)的猶為明顯,斯巴達國家的終身帝王制膨脹了阿伽門農對權利的欲望,他妄想征服整個希臘王國,權利使他不顧親情,甘心用女兒做奠基石的他終于在贏了特洛伊戰(zhàn)爭凱旋而歸的當晚被妻子用浴巾和斧子殺死;阿里基斯為了留名千古,為后人敬仰,毅然決定了參加對特洛伊的征伐之戰(zhàn),最后被人射中了后腳踵而死;帕里斯拐走海倫王后引發(fā)了斯巴達與特洛伊之戰(zhàn),懦弱的他最終不僅沒有保住自己沖動而來的愛情,在被太陽神賦予力量射死阿里基斯之后,他也被另一個斯巴達將軍用毒箭射死;赫克托耳身為特洛伊的大王子,肩負著為整個國家榮譽而戰(zhàn)的責任,面對阿里基斯的挑戰(zhàn),明知敵不過卻還是要出城迎戰(zhàn),明知結果唯有一死,他卻只能安慰妻子,盡力幫她安排好退路,結果也毫無疑問地,他最終死在了阿里基斯的劍下,他的老父親深夜到敵營乞求帶回他的尸體......
特洛伊戰(zhàn)爭總體上彌漫著一副悲壯的色彩,甚至是可以說是凄美的,為權利拋棄親情而死的人是可悲的,他同時也為人所不恥;為榮譽而戰(zhàn)的人是可憐的,但是你找不到合適的角度去同情他;為愛情而死的人是可愛的,但不負責任的愛情又是可憎的;為國家而死的人是可敬的,正如那句,"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或者是記憶中的某個角落。古希臘神話里的很多人物本身就帶走悲劇色彩,你無法去說,究竟是他選擇了命運還是命運選擇了他,是預言決定了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了預言。或許是因為大海過于浩瀚你永遠都猜不透、看不清,又或許是你被現(xiàn)實所蒙蔽了眼睛,已經無法去看清。無論是何種原因,命運這枚棋子,無論是在誰的手中,都顯得有些舉棋不定,這是眾生常態(tài)。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2
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從古中國到古埃及,從古印度到古巴比倫都有他們各自的文學經典:《希臘神話》《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紅樓夢》《安徒生童話》……我最喜歡的是《荷馬史詩》,在這個寒假中,我把它讀完了。
《荷馬史詩》分為兩部分:伊利亞特涸奧德賽。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奧賽德”。
這一部分講的是奧德修斯和他的士兵們因為風暴,所以和大部隊分開了。而在路上,他的士兵因為惹怒了太陽神阿波羅而被卷進風暴失蹤了。而奧德修斯因為剛開始得罪了海神波塞冬,所以回家的路十分艱辛。
終于,他歷盡艱辛回到家鄉(xiāng),將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殺了,和自己的妻子佩涅和兒子特勒團聚了。
《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讓我們領悟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道理。
正所謂“十年寒窗中狀元”。咱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狀元,可他們那一個不是苦讀出來的?他們經歷了十年的艱苦奮斗,只為了科舉的那一天中狀元。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得到回報。
通過讀《荷馬史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通過自己汗水澆灌過的果實,才是真正的豐收,才是真正的喜悅!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3
《奧得修斯》突出了希臘印象奧得修斯的智慧,并通過他講述的驚心動魄的漂流經歷,展現(xiàn)了古希臘人同自然的斗爭,其中包含了許多遠古時候的神話。《奧的修斯》前半部分寫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寫家庭生活,富有現(xiàn)實色彩。如誤入巨人島,用智慧殺死獨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將他的大勇大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當他回宮后并不是毫無防備的撲入妻兒的懷抱,而是仔細擬訂了向求婚的貴族子弟們復仇的計劃。
史詩展現(xiàn)的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讓我們感到既陌生又羨慕的時代。對英雄的重視在這個時代達到了頂峰。英雄的交鋒包含著最獨到的理解、最大的溫柔和最極端的殘酷。如得勝的阿可琉斯將赫克托耳的尸體拖在車后,繞城示威。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來哀求歸還尸體時,他被這位老人的哀傷打動了,將他兒子的尸體還給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時這個時代也讓現(xiàn)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樣被屠殺和買賣,女人被當作財產一樣轉讓,神與神之間彼此猜忌和互相斗爭。
史詩的結構異常精美。兩部史詩的時間跨度都長達10年,但前者只描寫了4天的戰(zhàn)斗、21天的埋葬儀式和26天的空閑時間共計51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寫了41天的活動。與主題有關的事件構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會活動、貿易往來、宗教活動和生產作為穿插。
史詩以自然的質樸的口語寫成,運用了大量“荷馬式的比喻”,這些比喻新鮮、奇特,極富表現(xiàn)力。世俗刻畫人物簡潔明了,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
《荷馬史詩》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是古希臘文學中的瑰寶,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是一部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品。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4
整個荷馬史詩上篇的精彩,不就是海倫的精彩,開戰(zhàn)時,美人是因由;勝負分,美人是戰(zhàn)利品。數(shù)個國家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無數(shù)英雄相惜,然后一決生死,無數(shù)夫妻溫存,然后天人兩隔,無辜孩子被獻祭、殺戮、枉死,家國涂炭,生靈絕滅,轟轟烈烈的戰(zhàn)爭曠日持久長達十年,竟無人怨怪海倫?真是奇談!那么多英雄,雄奇?zhèn)グ叮裥斪o他時左擋右遮,讓其死時毫不吝惜。是不是可以說明在他們心里,他們永不會缺英雄,前仆后繼只要有神在,英雄的血統(tǒng)自會代代香火鼎盛,而美則可遇不可求,沒說護佑卻總得保全。可見在他們的觀念里,美多么彌足珍貴是不是因此他們的美人才總是那樣攝人魂魄靈動不可方物,比如赫本,比如費雯麗…
放在中國美人可沒那么好的待遇。紅顏禍水,烽火戲諸侯,一騎紅塵妃子笑等等,豈不弱爆了,還廣招罵名,每一個都死的很難看。
民族性格使然吧?真是相去深遠。
以美人嫁老頭,即使一時有沖動,多半時候卻沉重透不過氣來,中國男人似乎非的壓女人幾頭,才顯得出男人氣概。在中國,美跟權勢富貴家族榮辱比起來更像個工具,而且中國的美人注定是要么薄命要么不長久,似乎美是不現(xiàn)實的,非丑了不踏實?
以美人嫁青壯年,碰到的人,生命大好,懂得美,理解美,寵溺美,眷戀美寬容美,所以無論男人女人之美都能美的肆無忌憚,讓人徹頭徹尾的甘愿匍匐稱臣,多好。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5
《荷馬史詩》(之《伊里亞特》)講的是希臘和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仗,最后希臘的奧德修斯想出了木馬計,終于把伊利昂(特洛伊)攻下了。那為啥希臘和特洛伊要打十年的仗呢,因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把希臘的王后海倫搶走了。特洛伊戰(zhàn)爭是人跟人打,人跟神打,神跟神打,真熱鬧啊!
我喜歡奧德修斯,因為他聰明機智,英俊瀟灑,特別英勇,而且他射箭技術特別高,一支箭能射穿十二把斧頭。
下面我再講講阿克琉斯,他的盾牌特別堅固,打起仗來特別厲害,最后阿克琉斯被帕里斯的箭射中了腳踝,然后就一命嗚呼了。阿克琉斯的媽媽是河神,阿克琉斯剛一出生,她就抓住他的腳踝,放在神水里浸泡,這樣身體就刀槍不入,但是,腳踝這個地方,河神忘了在河水里浸泡,結果就成了他的弱點。(媽媽,你咋不把我也在神水里泡一泡啊,這樣我就超級厲害了,就可以刀槍不入了啊!)
下面我再說說赫克托耳,我最喜歡他了。他英勇無比,但是,他把阿克琉斯的朋友殺死了,還搶下了他的盔甲。阿克琉斯非常惱恨,發(fā)誓要報仇。盔甲有一道裂縫,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阿克琉斯一個人知道,他就拔出利劍,“唰”的一聲刺中了赫克托耳盔甲的裂縫,結果,鮮紅的血流了出來,就這樣,阿克琉斯把赫克托耳殺害了。但是,我還是佩服赫克托耳,因為他是特洛伊的第一勇士。
《荷馬史詩》分為兩個部分《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考慮到敘事的繁雜,沒有引導他從宏觀敘事開始,而是選擇了他喜歡的幾個人物入手,描述一二。
其實,《荷馬史詩》也是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的一本書,現(xiàn)在再閱,算是我們母子共樂了吧,喜歡的朋友不妨一讀。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6
神話一直都是孩子們的向往,在看《荷馬史詩》以后,我更加是這么認為。美國有一部非常大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影片的內容就是出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書和電影的細節(jié)也有差別,書是偏向于描寫希臘的神,而電影是表述人的,可是這兩者又是那么緊密地聯(lián)系著,不能缺其一。
特洛伊一戰(zhàn)到底是真是假,一直都是世界之謎,可如今已在土耳其挖掘到特洛伊的遺址,這多少也有點證據(jù)證明特洛伊曾經輝煌得存在。這場戰(zhàn)爭充滿了希臘特有的神話色彩,這是如此,使人感覺到這場戰(zhàn)爭的盛況是如此空前絕后。
正所謂亂世造英雄,這場戰(zhàn)爭無正義可言,表面說是有世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引起,實際上還是權力在做崇。帕里斯聽神的指示,愛上了希臘國王弟弟的妻子海倫,并把她帶回了特洛伊。于是希臘就借此正式攻打特洛伊,在兩軍對峙的時候,希臘國王就很直接的告訴了他弟弟,別傻了,我不是為你的女人而來的,我要的是更大的權力。戰(zhàn)爭就是如此莫明其妙地開始了。
赫克托爾是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特洛伊最優(yōu)秀的戰(zhàn)士,他的父親稱他為“天下最好的兒子。赫克托爾有一條原則:敬重神明,忠于妻子,保護祖國。然而赫克托爾被逼上這場戰(zhàn)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愛他的弟弟,他要捍衛(wèi)他任性的弟弟的愛情。當希臘大軍列大特洛伊城外時,赫克托爾毫不猶豫地應戰(zhàn)了。作為父親,他是那么深情地告訴還抱著一個小寶寶的妻子:“我也想看著我們的孩子長大,然后有許多的姑娘追求他。”無論是哪一方面,赫克托爾都堪稱偉大,包括他最大的敵人阿喀琉斯也同樣是如此認為。
荷馬史詩讀后感100字篇17
這是一個擁有神的世界,在這神的世界里,發(fā)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特洛伊戰(zhàn)爭。神降臨到人間,與人類一起戰(zhàn)斗。在特洛伊的最后五十一天,在這短短的時間里,便有兩軍數(shù)十名英雄喪生。而引發(fā)這場戰(zhàn)爭的導火索,使希臘軍不惜一切代價去攻破特洛伊?是那只邪惡的“金蘋果”?是絕世美女海倫?到底是什么?一切無法得知。
在這個世界里,神的權利是無限的,他們想做什么,沒有人能夠阻攔。在忒修斯的婚禮上,紛爭女神因沒有受到邀請而生恨,從而丟下了金蘋果“送給最美麗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麗女神阿芙羅狄忒都認為自己是最美的,應該得到金蘋果。而宙斯卻有事沒事的把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牽扯了進來。三位女神紛紛向帕里斯許愿,用以得到金蘋果。得到金蘋果的美神,按照允諾幫助帕里斯得到了希臘美女——海倫。希臘人不允許這樣的侮辱,舉軍攻打特洛伊,而眾神各助一方。戰(zhàn)爭就這樣進行了十年,死尸也布滿了大地。
神界的人原本一場快樂的婚宴,由于妒恨從而勾心斗角,造成了人間的一場大災難,一場本不該發(fā)生的戰(zhàn)爭。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如果沒有這種利益,那么也不會有恨,世間也會變得和平,萬物一片安寧。
語言雖然美麗,但是戰(zhàn)爭是殘酷的;神話即便動聽,也無法掩蓋事實的真相。
特洛伊的事實是存在的,那就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紀。當時希臘各個城邦的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民不聊生。而在希臘的附近,小亞細亞,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那里有一個美麗富庶的國家,也就是特洛伊。而那只金蘋果,就是使那些野心勃勃的權利者所夢寐以求的利益。而這時,神話便成了最好的武器。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是沒有神的;但在當時,迷信的人們對神的尊敬度是很高的。如果說,這是神的旨意,那么那些人們必會奮勇向前,走上不歸之路。
幾千年后,人們早已脫離了那種粗魯野蠻的生活,再也不會衣不蔽體,也不會茹毛飲血。如今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但是“戰(zhàn)爭”依然進行,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這些“戰(zhàn)爭”中,有的是平時的勾心斗角,有的則是真正的戰(zhàn)爭。看看幾年前,美國找盡各種理由去挑起伊拉克戰(zhàn)爭,絞死薩達姆,其中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石油,有了石油便可以稱王稱霸,取得更大的利益,這難道不是嗎?
戰(zhàn)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以史為鑒,戰(zhàn)爭值得我們每個人所唾棄。呼吁和平,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英雄們的血不白白流掉,讓那些利益集團所造成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