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來歷和風俗
夏至的習俗有哪些
夏至的習俗與傳統因地域和民族而異。在中國,從唐代起,夏至成為全國的節日,民間人士會攜帶五谷雜糧、雞鴨魚肉等食物,在郊外舉行祭祀、刈曬、獻祭等慶祝活動;由于中國較早形成了農耕文化,所以夏至也被視為“擺脫饑餓,擁有富裕”的標志,人們會烹飪五谷豐收飯來慶祝。另外,在江南地區,有一種名為“吃咸”的習俗,據說在夏至這天吃咸,可以洗滌身體內外的寒毒,令人更加健康。此外,還有對長壽的祝愿:在夏至這一天吃一種叫做“嗑瓜子”的瓜子,被視為可以為人帶來長壽福氣。在外國,以西方為例,夏至被視為在夏季真正開始前祈求好彩頭的重要日子,因為夏至標志著北半球曬太陽最長的一天,也代表夏日的到來。在北歐一些國家,人們會點燃大篝火來迎接夏至,同時在北部的幾個城市里,還會舉行長達三天的音樂節。
夏至節氣的特點
夏至節氣的特點:對流天氣、暴雨天氣、江淮梅雨、高溫桑拿。
1、對流天氣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2、暴雨天氣
夏至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4、高溫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后。
夏至的現代意義
現代社會下,夏至已經不再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節氣,但是夏至的意義依然保留。夏至是一個新的時刻:夏季正式開始,天長地短也轉換成為新紀元的開始,比如各種夏季娛樂活動開始籌備、家庭出游旅游計劃開始籌備、入眼的美景和奇妙風景等等,都會在夏至之后出現。值得一提的是,夏至可能會對人們的身體產生影響。據一項研究,夏至當天是因醉酒而死亡的人數最多的,這也是飲酒可帶來副作用的一個警示。但是,人們也可以趁夏至的到來來進行各種安排,例如向朋友、親戚致以問候、參加夏季活動、重溫一日美好之事等等,以慶祝新的季節到來。
夏至的農事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仍比地面反輻射放出的熱量多,氣溫繼續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夏至后進入伏天,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害蟲迅速滋長漫延,需加強田間管理,農諺說:“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夏至進入伏天里,耕地賽過水澆園”、“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農事諺語:
“夏至時節天最長,南坡北洼農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種,大豆再拖光長秧。早春作物細管理,追澆勤鋤把蟲防。夏播作物補定苗,行間株間勤松耪。棉花進入盛蕾期,常規措施都用上,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間會診覓良方。一般不要來翻種,追治整修快松耪。高粱玉米制種田,嚴格管理保質量。田間雜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強。久旱不雨澆果樹,一定不能澆過量。麥糠青草水缸撈,牲口愛吃體健壯。二茬苜蓿好脹肚,多摻干草就無妨。藕葦蒲芡都管好,喂魚定時又定量。青蛙捕蟲功勞大,人人保護莫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