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在幾月幾日2023
秋分在幾月幾日2023
2023年秋分時間:9月23日14點49分46秒,星期六,農歷八月初九。秋分之“分”為“半”之意,即該時節把秋天一分為二。到了這天,晝夜是等長的,即白天12小時,夜晚也是12小時,太陽直射點剛好在赤道。古書《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記載道:"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生動地形容了當天晝夜等長的特征,從此以后就是日漸短,夜漸長了。
秋分吃什么
1、吃秋菜:在嶺南地區,客家人有吃秋菜的習俗。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和春湯一樣,和魚片一起制成秋湯,春分的順口溜也就變成了“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2、田螺:廣東許多地方秋分有吃田螺的習俗。秋分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
3、芋頭:在江浙一帶,芋頭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秋分時節吃芋頭,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4、桂花酒:秋分時節桂花都已經開了,丹桂飄香,秋分前,勤勞的人家會準備白酒或者黃酒來浸泡桂花,做桂花酒,等到秋分節氣一到就拿出自家釀好的桂花酒來招待客人。
5、大閘蟹:江浙一帶有吃大閘蟹的習俗,秋分時節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節。
秋分農事安排
秋分后,棉吐絮。煙葉黃,正是收獲的時節,廣大農村進人了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階段。
“三秋”大忙貴在一個“‘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豐產打下基礎:“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提高產量的重要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對雙晚稻開花結實的危害比較嚴重,必須認真做好預報和防御工作。
秋分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秋分(autumnal equinox)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一般在每年9月22——24日。南方從此才入秋。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因此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逐漸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將迎來連續6個月的日不落白晝。
到了秋分,不但北方,就連南方大部分地區也進入秋天,暑熱迅速消退。與繁茂的夏季比起來,這時花木凋零、草枯葉落,人的情緒也容易產生凄涼之感。
秋分節氣的由來
秋分,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志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秋分需要注意什么
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所以稱之為秋分。正如春分一樣,太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天文學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
一、秋分后需注意
秋分以后,降水的次數增多,“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秋分之后,我國北方地區開始播種冬小麥,南方地區開始播種水稻。從秋分節氣開始,秋燥的癥狀由溫燥轉入涼燥。秋分以前天氣有暑熱之余氣,稱之為溫燥;秋分之后天氣漸漸顯露寒涼,稱之為涼燥。當然溫燥與涼燥還與人的體質有關。涼燥的特點與溫燥不同,它表現為發熱比較輕,而惡寒較重,頭痛,鼻塞,無汗,咽喉發癢或干痛,口干唇燥,咳嗽,吐清稀痰,舌苔薄白而干等。在治療方面,中醫常把“涼燥”當成“小傷寒”考慮,所謂“小傷寒”就是寒性感冒,常常會用桂枝湯、荊防敗毒散治療。只是在治療方藥中也要加一點養陰潤肺藥,如沙參、玉竹、麥冬、百合等,以防辛溫藥傷陰。
二、秋分需吃這些
深秋飲食方面的養生,應以平衡陰陽為主線。在將要進入冬季的時節,可以食用一些溫性食物,以補充人體的陽氣,以備冬季陽氣用事。但也不可過于辛溫、燥烈,否則會傷及肝腎之陰。肝腎之陰耗傷多了,陽氣沒有歸藏之處,豈不成了“孤陽”了。常用的溫性食物有大棗、胡桃仁、大蒜、生姜、櫻桃、石榴、杏、板栗、韭菜、龍眼、雞肉、海參、羊肉、鵝蛋、荔枝等。涼性食物有西瓜、香蕉、甘蔗、白梨、菱角、荸薺、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白蘿卜、蓮藕、竹筍、馬齒莧、芹菜、海帶、螃蟹等。還有一些平性食物,這類食物不偏溫,不偏涼,有點中性。如無花果、白果、百合、花生、黑芝麻、黑白木耳、黃花菜、土豆、黃豆、扁豆、圓白菜、芋頭、大頭菜、黃魚、豬蹄、鵝肉、鵪鶉蛋、蜂蜜、牛奶等。
三、秋分需保胃
在涼燥主氣的時節,易發胃腸病或使舊有的胃腸病復發。這與養護不當有密切關系。養護胃腸,不但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還要調節好飲食,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涼、過燙、過硬、過辣、過黏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煙限酒。罹患胃腸病的人,更要注意飲食衛生,靜心調養自己的性格,適度進行體育鍛煉,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