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都西安的散文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文化底蘊濃厚。關于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古都西安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古都西安的散文篇1:古都西安一游見聞
一、旅途
今年清明節放假三天,朋友老于熱情相邀,借著他們親戚專程去西安保修車輛的機會,我和他們夫妻倆一塊搭車順道去陜西一游。雖然僅僅一天時間,行色匆匆,走馬觀花,沒能一一飽覽這座城市的多處自然人文景觀,也沒能充分感受當地悠久厚重的文化民俗,但是那珍存于相機里的數百張留影,以及內心里那股激越奔涌的懷古情愫,卻無不記錄著我們一路行來的所見、所聞、所感。好多天過去了,回想這段旅程,內心沖動之至卻又無從說起。然而閑暇時候,腦海里始終揮之不去的卻都是大雁塔、古城墻、貴妃后花園、寒窯、芙蓉園……一切的一切都使人不能不一吐為快。
那天,一大清早天氣就顯得陰沉沉的,只見一陣陣透著寒意的春風呼呼地吹著,漫天的塵土隨風肆虐,樹冠是斜的,天空是灰蒙蒙的,而干冷的空氣中似乎還挾裹著絲絲濕意,難不成真應了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意境,天要下雨了吧。大概老天爺也在感念先人們像那蠟燭一樣,忙碌一生,鞠躬盡瘁,為了兒孫的幸福燃盡自己的恩德,準備用感恩的眼淚表達自己對先輩的懷念之情吧。就在這普天民眾感懷祖先恩德期盼先人恩澤的氛圍中,六點鐘我們就啟程了。
一路上,大概是因為車主是我們多年的老領導的緣故吧,我們旅途中全然沒有了以往出游時的輕松愉快、歡歌笑語,連平常幽默風趣,走到哪里就一路搞笑到哪里的老頑童一樣的老友,似乎也沒了以往的激情,只是有一句沒一句的和我們拉著閑話。而我呢,因為以前很少和老領導在一塊扎堆談笑,感覺上總是有點放不開,所以對老領導始終有一種敬畏之感。還有一種感覺,就是坐著人家的車子就好像欠著人家什么似的那種說不清的別扭。說起來也可能有點搞笑吧,也許別人倒根本沒什么想法,我自己心里卻老有一種惴惴不安的感覺。看來和人相處也是對人性的一次考驗啊。因為假期里高速公路收費一律停止,所以從涇川縣城一出來,轉上福銀高速公路,我們就一路疾馳,除過在永壽梁的一處服務區稍做停留方便一回之外,沿途基本上沒有停頓。下了永壽梁,進入彬縣境內,這時透過車窗望去,只見路邊的樹木一閃而過,徒留一路“刷刷”的風聲忽遠忽近地穿過窗玻璃,使人對“風馳電掣”一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沿路的風景,在飛速前行的車輛中,根本沒機會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只有那遠方隱隱約約的群峰,以及山腳下樹木環繞、云霧繚繞的村莊,才使人對八百里秦川約略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原本我們打算到乾陵一游,親眼目睹武則天陵寢的宏偉雄峻,也把我們對武則天這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女帝王的書本印象,與現實的皇帝陵寢的歷史記憶做一近距離的對比契合,印證歷史,感悟輪回。然而,老領導曾游過乾陵,提到光門票就要兩百多塊錢,老于就提議干脆到西安游一回算了,我也覺得太費錢,就一口響應。就這樣,又是一路狂奔,中午十一點多的時候,終于到達西安。
二、游蹤
對我而言,初到西安城,真的是有如劉姥姥初進大觀園一般,看著啥都覺得新鮮,可是透過車窗望去,前瞻是高樓,后觀也是高樓,左瞥是街道,右瞧還是街道,加上街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車子每逢紅綠燈就得走走停停,左拐右轉,弄得我還真的是連北都找不著了。有意思的是,老領導曾多次來過西安,按說應該輕車熟路,然而按著車上“GPS”導航系統的指點,走過來不合適,走過去也不合適,也是折騰了好大一會兒才到達修車的地方。以往我從沒去過4S汽車專賣店,那天跟著老領導進到里面,首先感受到的是店里有很多分區,有保養車輛的,有專修車輛的,還有專門給客人提供休息消閑的場所,可真是全方位配套服務。其次,就拿休息區來說,那里面既能上網,又有健身器材,還有專門的服務員接待客人,送上免費的飲料,進門有接,出門有送,真正體現了人文關懷,使客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梢姶蠖际欣锏纳碳医洜I有方、服務到位,難怪生意這么紅火。因為老領導還要等著保養車輛,所以我們幾個享受了一杯飲料之后就和老領導分手直奔城區的幾處景點而去。
我們參觀的第一處景觀是著名的鐘鼓樓廣場。因為近距離觀賞也要買門票,所以我們只能站在廣場上,通過肉眼和相機,粗略地從外形上對鐘鼓樓進行瞻仰了。只見鐘樓和鼓樓相對而立(初到西安,沒方向感,辨不清東西南北),建筑結構都是磚木結構,從下而上依次由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乔啻u砌成的,四面正中各有一孔拱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通,應該是有四通八達的寓意;樓體是木質結構,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紅色明柱回廊,四面的門扇、窗欞、斗拱、梁柱都是雕花或者彩繪的,圖案優美,古色古香;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檐角有獸吻,屋脊有異獸,均為重檐;寶頂上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金壁輝煌,整體建筑風格體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文化特色。不同的是,鐘樓的樓層正中懸掛著一口鐵鑄大鐘,而鼓樓上則一字兒排列著數面大鼓,兩座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體現了“晨鐘暮鼓”這一主題,兩樓遙相輝映故有“姊妹樓”之稱。唐代詩人李咸用詩云:“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即是對兩樓的精恰寫照。欣賞了鐘鼓樓堪比天工的建筑藝術,感受了“晨鐘暮鼓”的來自遠古的幽遠余韻,西安小吃一條街美味佳肴的香味,似乎也是香飄十里之外,惹得我們饑腸轆轆了。
到了回民巷小吃街,眼前的景象可真是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長長的街道上,各種特色小吃店一家挨著一家,整個街道上空都充溢著飯菜的香味,不由人不饞涎欲滴,唯有飽餐一頓為快。慕名而來的各方游客摩肩接踵、挨挨擠擠,或駐足品味,或攝影存念,簡直就是人的海洋,香的世界。諸如老孫家羊肉泡饃、涼粉、釀皮、搟面皮、麻辣燙、鍋盔、手工面、烤肉串之類的小吃倒算不上新鮮,可是像“褲帶面”、打糕,土耳其烤肉夾饃等等這些特色小吃,要么就是只聞其名,要么就是見都沒見過,可真是叫人大開眼界。好不容易擠到老李家面館,(面條的名字有特色,可惜字庫里找不見,只得用上通常的叫法——褲帶面)又是買號,又是等叫號,排了好長時間的隊,終于吃到了西安有名的小吃——“褲帶面”,好大的粗瓷老碗,既寬又厚的“褲帶面”,確實有特點,但吃起來口味也一般般啊。我覺得我們甘肅的“大頭片片面”,特色口味和褲帶面有一比,只是面條的長短不同,沒有豎起牌子而已。
西安是有名的帝都,歷經多個朝代的輪回更替,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盛唐時期經濟文化都是一個鼎盛時期,無疑會有很多時代的遺跡,值得我們去欣賞,值得我們去感懷。進入新時代之后,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更使這座大都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的繁榮更進一步地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大融合,大唐芙蓉園、貴妃后花園、王寶釧寒窯等景觀,更是引人流連、浮想聯翩 。我們搭乘了一輛出租,那個女司機很是熱情,也很健談,一路上她邊駕車邊給我們介紹西安各處的風景名勝、民俗風情,也確實受益匪淺。站在**大橋上,極目望去,只見貴妃后花園浩浩的湖面上,碧波蕩漾,輕舟流連,湖邊綠樹成蔭、柔柳輕拂,一條巨型神龍昂首揚爪、口噴龍涎,似普降甘霖、救濟蒼生。湖心島上有一座屋頂形如飛燕的屋子,據說是當年唐玄宗金屋藏嬌專供楊貴妃游玩娛樂的深閨,又名“燕子屋”,無疑都會使人聯想到帝王貴妃曠世的浪漫與激情。橋的另一面則是愛情主題公園,石砌的墻壁上盡是象征愛情主題的浮雕,雖然離的遠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雋永的愛情浮雕,“孔雀東南飛”令人感佩凄惶的幽幽情愫,還有那情堅如磐,苦守寒窯的王寶釧的愛情傳說,傳遞給人們的只能是——愛,并不是傳說。有趣的是,這一路上,女司機為了替商家做宣傳,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幾次把我們帶進玉器專賣店,服務人員的那份熱情周到,講解促銷的細致入微,還真是令人佩服。只可惜我們囊中羞澀,加上對玉器一竅不通,生怕上當受騙,所以盡管店員們使盡渾身的解數,極盡熱情,最終我們還是沒買一件?,F在想起來,東西沒買,可是我們飽覽了那么多精美的玉器,了解了那么多的有關玉器的知識,也算不枉此行。
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帝王們娛樂消遣的皇家園林御苑,它既是建筑藝術的大集成,又體現水天一色的自然風貌,還向人們展示民俗、茶藝、唐詩宋詞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大唐芙蓉園,巧妙地利用各種表現形式來充分、自然地展示盛唐文化。進入芙蓉園,每個建筑和各個景觀都有著迷人的典故傳說。漫步其間,高大的古典建筑與粼粼波光讓人目不暇接,似乎自從踏入大門的那一刻,便已扭轉時空,夢回唐朝。那天我們進的大概是西門,也是芙蓉園的正門,門口水榭四周佇立著許多好像是用單片透明塑料做成的仕女像,或搔首弄姿,或沉靜肅穆,盡顯古代仕女的優雅風姿。進門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側臥的巨大的金黃色印章,上面篆書“大唐芙蓉園”五個紅色的大字,大氣精美,集中凸顯了皇家權勢的威嚴,同時也是大唐芙蓉園的標志性景致。
關于古都西安的散文篇2:西安,我的第二故鄉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居住時間長了,就難免會產生感情,對那里的風土人情就會產生很深的印記;而一旦離開了那個地方,又會心存念想,時間久了,就變為一種思念,而這種思念是揮之不去的,有時是支離破碎的,有時是較為長遠的,我對西安的思念就是這樣的,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心中涌動,這大概就是因為在腦海中的“第二故鄉”之緣吧。
大凡當過兵的人都會把部隊所在地稱為第二故鄉,于我而言,西安就是我的第二故鄉,那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我先后多次輾轉于西安及周遭的周至、藍田等地,也進駐過號稱八百里的秦川,那里,留下了我的“青春夢想”、“軍校夢想”、“就工夢想”,夢想五彩繽紛,令人幻想向往;那里,是我沖向前線的驛站,給我勇氣和力量的地方。那里,還是我告別心愛的部隊,奔向家鄉的地方。從此,這與我不同尋常的地方,就不只是十三朝古都歷史蹤跡對我的吸引,也不只是震撼的兵馬俑、美麗的華清池對我的誘惑。我的心中增添了一種超越于風景名勝的精神力量,在我與西安之間平添了一種感情色彩,并且隨著時間的久遠,就如同那陳年老窖,越品越香,讓我慢慢品讀一下駐留在我心中已久的西安。
讓時光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那時的西安在我心目中還是一個較為模糊的字眼,不經意間會聽別人說起過西安,就知道了那里是多個朝代建都的地方,還聽說過周遭有華清池、兵馬俑等名勝古跡,再其它的就不得而知了?;貞浧鹉莻€時候的我,還是青春年少,血氣方剛。也就剛剛當了兩年兵,也就是在枯燥的軍營里憋悶了兩年,當一聽說部隊要往西安進發的消息,我的心早已飛出去了,此時的心情就如同籠中的鳥兒要飛向藍天一樣,急不可待地倒數著天數,期盼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部隊順利聯系好了列車,首長宣布了留守人員,要求看守好營房,管理好菜園。大部隊就出發了,我們乘坐著一輛輛綠色“大解放”,魚貫來到了許昌火車站,我和戰友們興高采烈,很有秩序地踏上了許昌至西安的列車,去完成一項神圣的使命。十幾個小時的集體行軍似乎感覺不出勞累,我向往已久的西安快要到了,這個時候的陜西兵就開始坐不住了,家住周至的士兵就用濃重的陜西話不停地喊著:“西安馬上到了,西安離我(發e音)家不遠了”,家是臨潼縣的部隊通訊員田臨潼就興奮地介紹著華清池的勝景,就像是導游似的,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情都是激動的,恨不得馬上就跳下火車,奔向西安古都。及至真正到了西安的時候,剛才那股熱度反而冷卻了不少,大家還是很有秩序地下了火車,整齊列隊剛走出西安火車站,就看到部隊“大解放”已等候在這里,我們便一一上了“大解放”,沿著陌生的古都大街,到達了部隊臨時營房,各就各位,在美麗的古都安下了家,從此,西安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我對西安才有了質感,我慢慢地對西安有了深深的感情。
到了西安,與西安才有了親密接觸,才真正了解到西安厚重的歷史,使我受到了無比的震撼,也深深感到自己過去對這個古都認識的粗淺。西安古稱長安,意為“長治久安”。西安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京”的城市,被外國人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故鄉。西安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南倚終南山,東鄰驪山,是我國黃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發祥地”,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這里建都。西安堪稱中國古代社會的天然歷史博物館,這里有全世界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達的古城墻,有總面積達108平方公里的周秦漢唐四大遺址,這里還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等珍貴的文化遺產,真是:不到西安,不知道中國有多古老,不知道這里有這么多的中國古代文明。
剛到西安的幾天,我懷著向往、好奇的心情,漫步徜徉在方位很正的西安大街上,隨處可見千年遺址、蹤跡,引發了我的奇思幻想,我在想,腳下這片土地是哪朝哪代皇帝走過的地方?所見的千年遺址是哪朝哪代所建?仿佛在思維深處追尋它的歷史蹤跡。目力所及處有大雁塔、小雁塔、鐘樓、陜西歷史博物館,在市區的周遭,還有半坡、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等風景名勝,置身于這先秦之地、十三朝古都,似乎古韻之風拂面而來,仿佛受到了歷史文化的浸染,在博大厚重的千年歷史古都面前,我頓覺出自己的低微和淺陋。
部隊安扎下來后,便組織游覽了大雁塔、半坡、秦陵、華清池、兵馬俑,那時,鐘樓還沒開放,只能在車上遠眺,這次集體游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