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蠟燭的優美散文
蠟燭雖平凡,但也能點亮如星空。人生雖然困頓,但努力前行,總能見到光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蠟燭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蠟燭的散文篇1:蠟燭
我想化作一支蠟燭,一支燃不盡的蠟燭。我要用這微弱的光照亮世界,照亮那一個個碩大的夢想,溫暖那一顆顆受傷的心
你看過那大山的孩子嗎?你見過那單薄破舊的衣服包裹著瘦落的骨架的孩子嗎?那就是大山深處的孩子,你也許看過“大眼睛”女孩,那大大的眼中裝滿著滿滿的夢想與希望。我想化作蠟燭,我想點亮那個夢想,我想讓他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天際快樂翱翔
一個女孩左手捧著個窩窩頭啃著,右手還拿著一個烤紅薯。蜷縮在角落里,當記者問她在做什么時,她高興的說:“今天是我的生日!”臉上的疲勞與辛苦被歡笑所代替。這不是電視劇,這是真實發生在窮苦農村的故事。我想化作一支蠟燭,我想為她點亮生日的蛋糕,為她輕輕吟唱那首“生日歌”,我想讓她站在燭光中翩翩起舞,而不是在那昏暗的角落中。
當鵝毛般的大雪染白大地時,在美國的“貧民窟”,你隨處可見一團小黑影蜷縮在墻角,紫紅姜似的小手瑟索的縮成凹狀,輕輕地呻吟著“行行好吧”,也許是天太冷,冷得人們不愿將手從溫暖的口袋中抽出來,便匆匆的從黑影前走過。隨之而來的寒風使得黑影又打了個寒顫。他揪緊身上單薄的衣服又縮回墻角去了。我想化作一支蠟燭,我要用我的光與熱溫暖那瘦弱的身軀。《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劇只會在童話中流淚.
我想化作蠟燭,驅走寒冷,驅走風雪,我想點燃希望,點燃夢想,我的光芒會照到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蠟燭,它雖然是不起眼的一件生活用品,可是它燃燒著自己,卻照亮了別人。老師又何常不是這樣的呢?
我的語文老師她長著一雙紫葡萄似的眼睛,高鼻梁,櫻桃小嘴,一頭飄逸的秀發,顯得格外溫柔!
為什么說她是蠟燭呢?其實事情是這樣的:那天,老師與平常一樣為我們上課,可是她那嘶啞的聲音和憔悴的臉色卻出賣了她。“哦,老師帶病堅持上課!“同學們深受感動,都不約而同的挺起腰板,認真聽講,但是我卻時常跟著老師的咳嗽而起起浮浮,我是多么想化做一杯涼茶為老師解渴啊;我是多么想化做一條手絹為老師擦汗呀;我是多么想化做一顆藥片為老師治病啊!雖然那堂課老師聲音嘶啞,臉色蒼白,可是同學們聽得卻是那么認真,那么仔細,就連平常那幾個愛搗蛋的同學也遵守起紀律了,因為我們知道老師是為了給我們批改作業,日夜操勞才生病的。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不正是我們的老師嗎?
老師啊,我要感謝您,感謝您日夜為我們操勞,老師啊,我要贊美您,您就像春蠶一樣,吐絲到死絲方盡,您就像蠟炬一樣,燃燒自己卻照亮別人,您就像粉筆一樣,犧牲自己卻給予我們知識,你就像……
關于蠟燭的散文篇2:老師與蠟燭
老師,是一盞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蠟燭,并不是所有的蠟燭都肯燃燒,并不是所有的燃燒發出的都是光。如果一位學生,真的遇到一盞象蠟燭一樣的老師,肯純粹地燃燒自己,肯無私地照亮學生,那么這位學生真的很福氣。
我讀了十四年的書,很幸運,邂逅過照亮我的老師,可惜不是在我的啟萌階段。我的啟萌階段,過得磕磕絆絆的,沒享受過特別的照亮,卻享受過特別的照暗,留給我長長久久的陰影。
七十年代,我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是雙料的好學生,語文數學都是杠杠的,無論是測驗還是考試,百分是我的常客,讓我好自豪。每次發下試卷,我不放進書包里,而是張揚地拿在手上,一邊走一邊晃,紅色的百分格外耀眼,稚嫩的臉蛋格外驕傲。
好景不常在。三年級的時候,我突然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深度的懷疑,患上了不輕的學習抑郁癥。那是初冬的一個上午,天氣十分寒冷,教室外面飄著雪花。老師帶我們背誦“ 老三篇”,說過一段時間就要抽查。我覺得很恐慌,這么長的“ 老三篇”,怎么可能背得下來呢?我認為背不下來,果真背不下來。
終于有一天,老師抽查到我了,安排我背一節偏后的段落。我煌煌恐恐地站起來背誦,背著背著就卡殼了,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接二連三,我都背不出來,老師的表情變得冷冰冰,語言變得冷冰冰,如同窗外的冷空氣,一直冷到我心靈的深處。打那以后,凡是背的功課我都害怕,不但害怕語文的背誦,也害怕數學的口訣背誦。
我的成績開始下滑了,老師卻沒來照亮我,沒給我安慰,也沒給我指導,只有批評與責備。我感到十分無助,傷心與恐懼籠罩著我,快樂的學習慢慢變成痛苦的折磨。
把我從這種抑郁的困境解脫出來,是學校出現的一張大字報,強調學生要做“有文化的勞動者”。大字報一天天地多起來,全校師生卷入了一場大辯論的海洋里。辯論的最后結果是,有沒有文化不重要,成為勞動者卻很重要。
從此以后,我們的勞動課越排越密,課堂上的學習,試卷上的分數,漸漸不再重要了。于是,我又重新快樂起來了,我愛勞動,我愛農村,我愛廣闊天地。除了不愛背誦,我什么都愛……
回首往事,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那張大字報,我將如何走出困境,會不會突然有盞蠟燭為我燃燒起來,默默地照亮我前進……
關于蠟燭的散文篇3:每個人都是一根蠟燭
人生沒有不可逾越的天塹,縱使貧困,縱然遭遇諸多困難,只要永遠不懈怠地一步步走下去,敢于做夢,勇于追夢,努力圓夢,前面就是幸福的彼岸!
一個多世紀前,梁啟超先生就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莫斯科大學會見中國留學生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2013年五四青年節之際,主席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參加“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青年的歷史任務就是學習、工作和奉獻,青年是中國今日之責任,明日之希望,民族之未來,正處在黃金時代,黃金的年齡,置身黃金的大學,應當學會競爭,勇于創新,作出黃金的貢獻。
2016年9月25日,是我國國防建設史上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我國首航航空母艦“遼寧艦”在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后,正式交接入列。在接受胡錦濤同志檢閱的水兵隊列中,有一位英姿颯爽的女兵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動畫專業優秀畢業生張蕊。
張蕊她,出生在河北廊坊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里的生計全靠父母擺攤炸油條來支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蕊從小就懂得父母掙錢不容易,小小年紀便開始幫父母搬桶運油,大的油桶搬不動,她就一點一點拖走…這樣的生活經歷并沒有給她造成任何困擾,貧苦和艱辛反而磨煉出她比同齡人都要成熟獨立的堅強個性。在大學,她勤工儉學,當過學工助理,還利用課余在一家培訓機構當兼職老師,暑期打著三份工賺取生活費。當別的同學還在用家里給的錢過衣食無憂的校園生活,她便已經學會在社會上立足。她獲得過“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等,毫不夸張地說,張蕊在校期間幾乎把各項榮譽都遍。
張蕊的精彩人生,循著尋夢,追夢,圓夢的軌跡,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實。從一個農家女兒踏入藝術的殿堂,圓了自己的“藝術夢”;畢業后她毅然從戎,成為我國首批24名女水兵之一,隨我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遠赴亞丁灣及亞非五國進行維和任務,并幸運地成為我國首艘航母上的首批女水兵,圓了自己的“軍旅夢”!
佛說:每個人都是一根蠟燭,既然你被點燃了,就應該去點燃更多的人,你點燃了更多的人,自己并不會燃燒得更快,世界卻因此變得更加光明。有這樣真實的故事:一名女大學生,大二時突然家道中落,欠下一大筆債,無力供她念書。面臨休學的窘境,她想到去申請助學金,那是一位企業家捐資建立的助學基金。她順利地申請到助學金,并和基金會簽下一份特殊的“道義契約”,大致內容是她承諾把這筆錢用于勤儉求學,將來如果有條件,就把這筆錢還回去,以便資助更多人。但協議書最后有條特別聲明:本協議不具備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受助學生將來是否履約全憑良心,即使不還錢也沒有法律責任。
大學畢業后,女孩找到工作,卻初始月薪只有800元,相對目前城市消費水準,她的生活狀況不難想像。可即便如此,她每月依然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大部分還助學金,成了還款最快的受助大學生。為了還款,她每天生活費保持在五塊錢以內-早上只吃饅頭,中午和晚上在食堂吃最普通的飯菜。有人問她,以你現在的條件,完全可以暫時不還款。她輕輕地回答:“餓一下又不會死人”,樸實無華的話語,卻足以憾人心魄。在她看來,讓愛心傳遞下去,愛是不需要理由的。
當聽到這兩則真人真事時,我一下子哽咽了,起伏的情緒,久久不能平靜。作為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新生,我同樣面臨著家庭貧困這一大難題。常常是一只腳踏進校園,卻另一只腳踩在社會上。昂貴的學費和最基本的生活費,逼迫我不得不花費大把時間和大量精力兼職,身心疲憊,卻只剩極少時間來自我充實自我發展。國家頒布的資助家庭貧困政策,像一縷和煦春風滋潤我的艱辛求學。衷心感謝學院,讓我申請到國家助學金,因家庭一貧如洗而頻繁面臨休學的困境得到緩解,并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到圖書館、計算機中心,琴房和舞蹈實訓室了解與本專業有關的新知識,新資訊,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在這里,內心十分激動,無法用言語表達。感謝學校提供的勤工儉學,不僅讓我賺取一些報酬作為生活費,更讓我接觸社會,培養了我的責任意識、開拓意識,團隊意識和主動性,提高了我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萬分,十萬分感謝黨,感謝人民政府,感謝學校領導和老師對我學業的支持。我一定會堅定理想信念,求實求知,真知以為民,博學以報國家。肖楚女說:“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溫暖,給世界以文明”。我想做一根蠟燭,發一分光,盡一分熱!
每個人都是一根蠟燭,感恩立德,自強不息,點燃希望,溫暖春夏秋冬!
看了“關于蠟燭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關于蠟燭的托物言志散文
2.描寫蠟燭的說明文作文
3.蠟燭的說明文作文4篇
4.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
5.托物言志的散文200字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