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田園風光的散文
關于田園風光的散文篇1:田園風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令無數人心馳神往,而這句詩描寫的風景,正是優美的田園風光。
放假到了外婆家,我便大口大口地呼吸格外清新的空氣第一聲春雷響后,外婆的小田里萬物復蘇,一個個小生命破土而出,田中綠油油的一片。春末,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莢;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豆莢;雪白的蘿卜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
夏天,外婆種的玉米成熟了,一個個結實的玉米棒子上都掛著黑黑的玉米須,我會拔一些玉米須咬在嘴里,假裝我也有胡子,每當這時候,外婆就會笑著叫我聲“小淘氣”,我朝外婆做個鬼臉便跑開了。在外婆家,還經常可以看見一只母雞后面跟著一大群小雞在竹林里覓食。我們可以到竹林里去捉小雞,先用大掃把把母雞趕走,再用一個盒子把小雞裝起來,那小雞毛茸茸的,可愛極了!我經常會玩到傍晚才滿心不舍地把小雞送回到它媽媽身邊去。
秋天,田園換上淺黃色的新裝。我和小伙伴就更開心了,因為我們可以在田中捉迷藏,穿上黃色的衣服,他們就很難找到我。
冬天就更好玩了!河中結了厚厚的冰,我們就向河里丟石頭,撈冰塊。在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我們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
外婆家的田園,每個角落都留下了我和小伙伴的足跡,我們的歡聲笑語一直在田園里回蕩,久久不散。
關于田園風光的散文篇2:母親的田園
仲秋的早晨,涼浸浸的,濕漉漉的。田地上浮著一層水霧。聽著小蟲們前后左右歡快地叫,跑動的步子也變得更輕快起來。一會兒就跑到了湖堤。跑了五六十米,習慣性地向堤壩下看,驚奇地發現母親那塊小園里土地袒露著沙白的胸膛。母親怎么讓地閑置起來了?這可不是她的風格。情況有點不同尋常啊。
母親絕對是個閑不住的人。從我有記憶起,除了躺在床上睡了覺,她就一直在忙活。原來家里家外的活基本都讓她干了。(我們家真正體現了孟子云的那句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父親是只管動腦動口,極少動手。母親恰好相反,在家里很少有發言權。只干活!干活!一輩子!)這兩年委實是年事高了,腰腿嚴重受損,不得已才不那么拼命。但是勞動對她來講,幾乎是已經從迫不得已的責任變成了身不由己的習慣。她根本就閑不下來。于是,她就在身體稍微舒服點的時候,在院子里,胡同里,田間地頭的邊邊角角,開辟出星星點點的園地,點種一些適宜的蔬菜莊稼。我們胡同里,除了中間一條可以容三輪車近處的單行道,路兩邊種滿了梅豆、豆角、吊瓜、茄子黃瓜、油菜、芫荽、小蔥,春天還種小笤帚菜,夏天種了棉花。我常說,母親給我們回家打造了一條名副其實的綠色通道。坡地里點幾棵金瓜,種幾畦高粱,栽幾棵楊樹。反正她不能看到有可以用卻閑著不用的地。因為母親的這種勞作,我們是喜憂參半。喜得是她忙忙活活開開心心的生活,我們也跟著沾光吃真正綠色蔬菜;憂的是她的身體其實是不適合勞動的。有時我們在一起又生氣又心疼地數落她:“你不干活就那么難受么?手癢癢么?”但是,母親總是笑著說:“我真是干起活來覺不到腰疼腿疼那些事。我就覺得干著活得勁。”也真是這樣,無論母親遇到多么難過的事情,只要她站在她的田地里,看著她的那塊土地和上面的蔬菜,莊稼,她似乎就能馬上恢復心情,快樂起來。我們都感覺對她無可奈何。有時候,回家遇上她刨土澆水什么的,想給她幫幫忙,她還舍不得:“你可別給俺忙活了。趕緊家去喝茶吧。”但是臨走的時候,她總是給我們裝上她的“土特產”:比人高半頭的金瓜,青嫩水靈的油菜,一袋子小笤帚尖、、、、、、反正從家里來,母親決不能讓我們空手而返??粗_開心心地摘菜,聽她自豪地宣稱自己的菜比集上好多了,感覺她給我們的,是她精心打造的藝術品,是她心愛的孩子,而不僅是別人眼里的菜。我們只能無可奈何隨她了。
湖堤下的這塊小園本來種了一小片高粱,并且高粱已經籽粒飽滿,也開始紅了。不幸連著兩場風雨把即將收獲的喜悅化為烏有。農歷六月初五晚間一場東來的暴風驟雨把高粱刮了個攔腰折斷。母親一看已經沒法站直了,就三五成伙把它們連捆帶綁,用繩牽拉拖拽,讓他們往地里的樹上依靠。我因為跑步,看見她在那里忙活,就勸她:“算了吧,扶不起來了。還費那個勁兒干么?!”“不能讓他們往路上倒,要不那些羊能啃凈了。”“啃就啃唄,高粱米兒是不能想了,能給人家的羊添點小菜也算是功德一件。羊也會記著你的好??吹侥阏f不定會叫得給唱歌一樣兒。”我給她開玩笑。“你這個熊孩子。我可不能讓他們吃。我綁上,讓它干了我還能削點兒杪子fo笤帚,刷帚。集上要好幾塊錢一個,還不擱用。”盡管雨后地里連泥帶水,高粱葉子還剌人,母親干得滿臉汗滿身水。兩腳泥,卻一絲不茍。我笨拙地給她幫忙,還不讓:“你去hao幾棵果子吃吧。泥巴水水的,弄的身上喬臟。”“臟了你給我洗,我這也算給你打工啦。要不你就把笤帚刷帚給我幾個當工錢。”“呵呵,行,行。”后來母親好不容易弄好了,誰知沒過了幾天是一夜風雨——這次卻是從西邊來的。聽說,高粱徹底塌鋪了。我回家告訴母親,別再綁了。再后來可能就砍掉了.....
很快,太陽穿過晨霧升過樹梢。陽光灑滿這塊園地??粗赣H專心致志地干活,我想:這塊土地一定不會辜負它主人的殷勤的!一定!
關于田園風光的散文篇3:田園牧歌
我們家前后有園子,巷口有水塘,路邊還有幾棵既大且老的柳樹,大約兩三丈高,一兩抱粗。說它老是形容枯槁,行將就木,頭上的“頭發”越來越少了,快成禿頂了。每每看到這些柳樹,總有一種悲壯的凄涼,特別是太陽快要落山之前走在回村的大路上,風吹來,嘩啦嘩啦,衣褲鼓起像風帆,略感有些涼意,看著老柳樹頭上那幾根“毛”,瑟縮著,顫抖著,那種悲壯的凄涼填滿了你的胸膛。
路兩邊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頭橋旁邊那幾畝田是專門用來培育秧苗的,叫秧田。每年開春以后,村里專門有人去播種。把秧田的泥耙得平平整整,放滿了水,再均勻地灑上稻種。過一段時間以后,秧田里就長出了綠油油的秧苗。村里尋一黃道吉日,開始本年的栽插,我們當地叫開秧門。
剛插下的秧苗有點無精打采,一株株耷拉著腦袋,我們這里不用插秧機,全部是人工插秧。插秧的時候,人們一字排開,邊插邊往后退,一人所插的寬度大約一米左右10株秧苗。左手分秧,右手插秧,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夾住秧苗插到泥里,如果你是五個指頭一起把秧苗插到泥里,別人會笑話你。插秧的時候大家的速度要一致,步調要均勻。插秧熟練的人,比插秧機的速度還要快。你只聽見“嗒、嗒”的把秧苗插到泥里,手指的入水聲,那感覺就像郭晶晶跳水一樣,完全是在欣賞手指的舞蹈,秧苗在插秧者的面前均勻地、齊刷刷的排列起來。如果誰插得慢了,插得快的會把上岸的口子給封了,讓后來的人上不了岸,引得大家一陣陣的歡笑。我雖然生在農村,我基本沒有干過這些活。栽插完了要舉行關秧門儀式,吃完秧果,直到現在我也不明白什么是完秧果,可能那只是一種象征吧。生產隊也會買頭豬回來殺了,煮一大鍋,全生產隊的人飽餐一頓,打打牙祭,慶祝栽插完成。
幾天以后,耷拉著腦袋的秧苗昂起了頭,蔫黃的秧苗變綠了,開始分蘗了。雨水也開始多起來,有時候一兩場大雨,河水滿了,溝汊的水滿了,田水也滿了。河里、溝里的魚也拼命地往上游搶,這時候也是打漁的最佳時機,可以在溝汊里用網兜撈,但更多的是在稻田的出水口,安上一個須籠,一種用竹子編制的捕魚的工具,魚從入口處進去就出不來了。這時鴨子也開始在稻田里撒歡了,不見鴨子只看見稻秧搖晃,“竹喧歸浣女,簾動下漁舟”,與這種景象十分的類似。八九月份天氣比較熱,雨水也相對要少一些,水稻也開始揚花,這時候的雨多是陣雨,一邊出著太陽,一邊下雨,我們把它叫谷花雨。你行在路上,猝不及防,說來就來,全是豆大的雨點,打在身上還有點生疼,就算你拼命地跑唄,等你跑到避雨處,雨也早停了,不禁想起劉文正的那首經典的《雨中即景》。
水稻揚花了,慢慢地灌漿了,稻穗像是怕了羞,漸漸地低下了頭,沉甸甸的。風吹過,泛起陣陣金色的稻浪,送來稻穗的清香,直鉆你的心肺。近了看,你才發現,那稻穗完全是頭重腳輕啊,像是喝醉了酒,東倒西歪,須相互攙扶著才站得穩腳跟,如果有誰一不留神摔倒了,那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割谷子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圍秧雞。秧雞是稻田里的一種鳥,有鴿子那么大,大約是在水稻分蘗的時候就飛到稻田里產卵繁殖,在稻桿上做了一個個的窩。在割谷子之前先在稻田的一邊,安靜一點地方,先割出一個突出的部位,就像是一艘船的船頭,沿著船頭向縱深扒出一條道,在這里挖一個坑,把從腰上開口的須籠支上,周圍用谷草密密實實地圍起來,把這的光線搞得有點暗,在放須籠的谷穗上邊還要覆上魚網。從一邊割著過來,唰唰,唰唰,割下來的稻子整齊地鋪在谷茬上,這叫攆秧雞,在這個過程里時不時有秧雞撲騰起來又撲騰下去,就像在池塘里圍魚。在快要接近魚網覆蓋的地方,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下意識地放慢了收割的速度,屏住了呼吸,人們嘻嘻哈哈的插科打諢變成了手語,這時會派一個身手敏捷的小伙子鉆到魚網底下,把秧雞往須籠里趕,然后起出須籠,秧雞全鉆到籠子里了,多的時候十幾只,少的時候兩三只,一只沒有的時候也有。偶爾也有漏網的,當掀起魚網,秧雞一下就飛出去,但秧雞不善飛翔,有點像連飛帶跑,飛出幾十米就一頭鉆進剛割下的稻子底下。這邊的人,就像百米賽跑聽到發令槍聲一樣,大家都是鼓足了勁,使出吃奶的力氣,狂奔過去,因為剛收割后的田比較軟,跑起來很費勁呢。誰逮到那只倒霉的秧雞,誰就像英雄一樣,大家向他投去羨慕的眼光?;\子里的那些,宰殺以后用鹽巴腌一下,等全部收割完了,炒了全生產隊的人一起吃。那味,唉兩個字:好吃!想起都要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