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經(jīng)典古詩詞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冬至的經(jīng)典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冬至的經(jīng)典古詩詞15篇
1.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2.滿江紅·冬至(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后、便占新歲,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jié)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癡,終非俗。
晝永,使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
著意調停云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3.邯鄲冬至夜(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4.冬至一陽來服(宋)張伯端
冬至一陽來服,三旬增一陽爻。
月中復卦溯晨潮。望罷乾終姤兆。
日又別為寒暑,陽生復起中宵。
午時姤象一陰朝。煉藥須知昏曉。
5.冬至夜懷湘靈(唐)白居易
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冬至日獨游吉祥寺
6.辛酉冬至(宋)陸游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jié),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滿江紅·冬至
7.冬至吟二首(宋)邵雍
冬至天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元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
8.冬至(宋)鮑照
舟邊莊甚笑,水流孔急嘆。
景移風度改,日至晷回換。
眇眇負霜鶴,皎皎帶云鷹。
9.減字木蘭花(冬至)
宋代:阮閱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
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
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
10.《庚午冬至夜》
宋代:鄭剛中
旋尋村酒不須濃,飲少愁多酒易供。
燈下一身家萬里,今年恰好是三冬。
11.《冬至后雪夜》
宋代:朱翌
臘前梅蕊未斜橫,至后醅香試滿觥。
過眼文書開數(shù)葉,打窗風雨又三更。
閉門高臥直差易,擁鼻微吟何似生。
稍取濕薪供熱弄,住山如此不多爭。
12.《丙子冬至夜酒醒》
宋代:李覯
盡道一陽初復時,不期風雨更凄凄。
凌晨出去逢人飲,沉醉歸來滿馬泥。
多恨恐成干斗氣,欲言那得上天梯。
燈青火冷睡半醒,殘葉打窗烏夜啼。
13.《己未冬至分宜道阻雨今歲冬至新喻道中亦雨》
宋代:彭汝礪
去年冬至入分宜,雨雪思親淚亦垂。
今日載馳新喻道,大都渾似去年時。
14.《冬至夜旅懷》
宋代:楊齊
亂霜如葉撲窗寒,愁到心如欲斷弦。
鳳管陽才一聲起,蟾輪月已九分圓。
擁爐酌凍酒相對,攲枕背殘燈未眠。
乞得曉鐘西拜望,露中香為祝親燃。
15.《冬至汴下早行有感一首》
宋代:劉一止
刺促驚時節(jié),侵尋念物華。
半生多客里,今日又天涯。
曉月看眉嫵,飛云亂眼花。
窮途隨物感,不必是思家。
冬至基本簡介
冬至,作為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區(qū)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歷史沿革
中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廿四節(jié)氣最初是依據(jù)斗轉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二十四節(jié)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jié)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北方中原地區(qū)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土圭測日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二十四節(jié)氣”。現(xiàn)行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根據(jù)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jié)氣”。在傳承發(fā)展中,二十四節(jié)氣被列入農歷中,成為農歷一個重要部分。
冬至氣象變化
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xiàn)“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于中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過后,中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shù)九寒天”了。所謂“數(shù)九”,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數(shù)九一直數(shù)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shù)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冬至物候現(xiàn)象
中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huán),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逐日增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