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梅花精神的古詩詞賞析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寒風 一作:風飚)
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交雜的樹木,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jié)果實。
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zhì)。
注釋
中庭:庭院中。
咨嗟:嘆息聲。
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其:指梅花。
作花:開花。
作實:結(jié)實。
爾:指雜樹。
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霜質(zhì):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huán)境的本質(zhì)。
賞析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這兩句是說,庭中的雜樹眾多,我卻偏偏贊嘆梅花。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即指一班無節(jié)操的士大夫;“梅”,指節(jié)操高尚的曠達之士。詩的內(nèi)容是贊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是以雜樹作襯墊,襯墊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觸發(fā)了雜樹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耐不住的提出疑問。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說,請問你為什么單單偏愛梅花呢?這“問”的主語是“雜樹”。“獨”字緊扣著“偏”字,將問題直逼到世人面前。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這兩句是說,那是因為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雪之中開花,冷露之中結(jié)實。詩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贊美梅的理由,但是為了使發(fā)問者(雜樹)對自己有所了解,所以又接著說明為什么雜樹們不及梅的理由。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這幾句是說,而你們呢,只能招搖于春風,斗艷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在寒風中零落,終究沒有耐寒的品質(zhì)。
詩人在耐寒這一點上,把梅和雜樹作了比較。這樣一來,贊梅的理由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闡發(fā)。
這首詩結(jié)構(gòu)單純,一二句直抒己見,第三句作為過渡,引出下文申述。言辭爽直,絕無雕琢、渲染之態(tài),比如對梅的描寫,這里就見不到恬淡的天姿,橫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動,更沒有什么后世常用的高標逸韻,力斡春回的頌詞,而只是樸實無華,如實道來——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其句式韻腳,也隨情之所至,意之所需,有五言,也有七言,新奇而不造作。詩人以如此單純樸拙、隨意自然的形式,說著并不怎么新鮮的事情,卻有幾分“稚”趣,然而“念其”、“念爾”,足見褒貶之意,了然于心,所以觀點相明,一問即答,快人快語,切中要害,絕非率意而成。
如果說傲霜獨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寫照,當然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體現(xiàn)。那么“零落逐寒風”的雜樹,便是與時俯仰,沒有節(jié)操的齷齪小人的藝術(shù)象征。詩人將他們加以對比,并給予毫不猶豫的褒貶,反映了詩人愛憎分明,剛正磊落的胸懷,也反映了詩人對世風日下的擔憂。
這首詩雖是詠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懷無不熔鑄其間。就以上所言,又顯示出它慷慨任氣、沉勁老練的特色。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jié)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xiàn)了詩人鮮明的態(tài)度。這與作者個人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鮑照“家世貧賤。, (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tǒng)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zhì)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jié)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quán)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歌頌梅花精神的古詩詞賞析精選篇2
梅花
王安石 〔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nèi)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凌寒獨自開”,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tài),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zhì),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不是雪”,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歌頌梅花精神的古詩詞賞析精選篇3
梅花
崔道融 〔唐代〕
數(shù)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譯文
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的傳神。
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心中愁苦之人不愿聽那哀怨的笛聲,病軀倚著梅枝獨看這風景。
北風如果理解我憐悔之意,就請不要輕易的摧殘它。
注釋
萼(è):花萼,萼片的總稱。由若干萼片組成,一般呈綠色,保護花芽。
雪:指白色梅花。
孤標:獨立的標識,形容清峻突出,不同一般。
朔(shuò):北方。
賞析
崔道融《梅花》詩中的梅花卻非眩耀的梅花。“數(shù)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此句寫“冷”。只是“數(shù)萼”,方顯冷清。詩人家中必無高朋滿座。無朋無友,遺我一人,隱隱花開,淡淡看來。在詩壇眾多的詠梅詩中,林逋《山園小梅》云:“眾芳搖落獨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齊己《早梅》云:“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此二者皆是“暖”景,何等的熱鬧,獨不似崔道融詠梅詩的“冷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先寫花形,復寫花香。關(guān)于這一點齊己的《早梅》詩和林逋的《山園小梅》詩也與之如出一轍。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先寫花形,復寫花香。齊詩林詩亦然。齊詩云:風遞幽香出,禽竊素艷來。林詩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三者意境則各不相同。崔詩清。香為清香,以清替寒。齊詩雖有一幽字,其境不覺其幽,唯覺流暢而已。林詩著一趣字,所謂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則是。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此句愁。于花香之后,寫花事。李益《從軍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律然《落梅》云: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橫笛是特指,故和愁聽。齊詩無此寫人之句。林詩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不離其雅趣。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見其凋殘。此寫花愿。齊詩云:明年如應(yīng)律,先發(fā)望春臺。就花寫花,不似崔詩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詩至上句已畢。
崔道融四句詩,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無伴,心亦無寄。偶見之數(shù)萼梅花,戀戀不已,卻無大地春回的歡樂。只因心間的孤寒不因人間的寒暑而遷移。律然《落梅》全詩云:和風和雨點苔紋,漠漠殘香靜里聞。林下積來全似雪,嶺頭飛去半為云。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紛紛。意境與崔詩較近。然此為落梅,正當有嘆惋之意。崔道融寫初發(fā)之梅,清寒遠甚于此,可想見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歌頌梅花精神的古詩詞賞析精選篇4
梅花引·荊溪阻雪
蔣捷 〔宋代〕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留,又為了何事眉頭緊鎖?江風拍打著船窗的小簾,燈影兒搖曳不休。孤處江舟,只有身影為伴,對著孤影,不禁懷念起與舊友歡聚和悠游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游的舊友,今日又在哪里?回想當時,樓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攜漫步錦簇的花叢中。湖中綠波蕩漾,系舟在堤邊的柳樹下。夢啊,夢啊,在夢中卻難尋舊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艙外飛雪漫天,凝望濃密的陰云,任憑飛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說沒有人似我一般愁,今夜飛雪,有梅花似我一般愁。
注釋
身留:被雪所阻,被迫不能動身而羈留下來。
心留:自己心里情愿留下。
舊游:指昔日漫游的伴友與游時的情景。
漠漠:濃密。
黃云:指昏黃的天色。高適曾有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木棉裘:棉衣。
賞析
荊溪(在今江蘇南部)是作者蔣捷的家鄉(xiāng),可謂詞人行蹤的一個見證。他曾多次經(jīng)此乘舟外行或歸家,而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為雪困,孤寂無聊之際,心有所感而寫成的詞作,以表達當時的惆悵情懷。詞中以悠揚的節(jié)奏、活潑的筆調(diào),在冷清的畫面上,織進了熱烈的回憶和灑脫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個清妍瀟灑的藝術(shù)境界。它即興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吟誦起來,給人的感受,如同欣賞一支優(yōu)美的隨想曲。清代詞評家劉熙載對此詞推崇備至,曾稱之為“長短句之長城”。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樂意羈留,“身留”是出于被迫。詞的起筆就很不落俗。既沒有描繪雪景,又沒有直敘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擬人化的白鷗來設(shè)問。白鷗棲息水濱,形象飄逸,出現(xiàn)在荊溪泊舟的背景中,顯得十分和諧。這里借助白鷗,構(gòu)思已屬新穎,而它的問法,尤為巧妙。它將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還是自愿的這個問題,極其簡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來概括。第一步先作一個選擇式的詢問,第二步緊接著又用“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來反問。似乎它已經(jīng)看出苗頭,但仍避免作出判斷。這種表現(xiàn)方法,較之作者在《喜遷鶯·金村阻風》中,“風濤如此,被閑鷗誚我,君行良苦”的寫法,雖然同樣都借助了白鷗,卻顯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這樣,一起筆就用空靈的筆墨,虛筆側(cè)寫,揭示了孤舟受阻這一題旨,還為通篇的結(jié)構(gòu)──時而寫“身留”,時而寫心未留──提供了線索。
“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這幾句,承上文,寫身留,描繪了孤舟中的冷清。在筆法上,從前面的虛筆側(cè)寫,轉(zhuǎn)為實筆正寫。作者發(fā)揮了煉字的功夫,通過“拍”字、“舞”字,寫出了寒風吹襲下,艙簾掀打和燈焰閃爍的動態(tài),突出了一個“冷”字;又用“對”字、“閑”字,刻劃了他對著緘默的身影孤寂地發(fā)愣的靜態(tài),突出了一個“孤”字。在這一動一靜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氣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點破,兼指環(huán)境和心境。人們在孤寂的時候,往往會自然地懷念起舊日的朋友。正是這種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歡聚,因而逗引出“憶舊游”的思緒。
這首詞中的過片以“舊游舊游今在否”這句內(nèi)心獨白,遙承起筆中對主人公并非“心留”的提示,同上片的“憶舊游”相銜接,具體表現(xiàn)了他的心理活動。隨著懷念舊友的思緒,作者把筆墨揮灑開去,以“花外樓,柳下舟”兩句,揭出了同眼前的冷清相對照的另一番境界。句中在“花”“柳”這兩個嬌艷字眼兒的點染下;再現(xiàn)了與故友同游的美好回憶:在春意盎然的花紅柳綠之中,他們乘舟蕩漾、樓臺逗留。這個“柳下舟”的“舟”字,同起筆中的“泊孤舟”相呼應(yīng),表明主人公的這一回憶,是由于“泊孤舟”的冷清所引起的。寫到這里,作者突然調(diào)轉(zhuǎn)筆鋒,寫出了“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三句,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折,把剛剛蕩開去的境界忽地又收攏回來。原來是,美好的回憶,引來他尋夢的渴望,而一再地努力入夢卻沒有成功。句中“夢也夢也”的重疊,就表現(xiàn)了他尋夢的努力。好夢難尋,終于重新墜入冷清的現(xiàn)實──只見荊溪寒水空自流。這一跌一蕩的筆下波瀾,反映了主人公翻騰的思緒,也通過鮮明的對比,進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滯留中的惆悵心情。
“漠漠黃云,濕透木綿裘”兩句,再次回到了對“身留”的描寫。從“濕透”兩個字,讀者可以悟出,主人公尋夢不成,已經(jīng)踱到甲板上,佇立很久。他不顧漫天的飛雪,凝視著“漠漠”密布的陰云,聽任身上的木綿襖被雪水浸透。他何以這樣出神呢?
“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結(jié)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終篇,才畫龍點睛地道破了“愁”和“雪”。明明是作者──主人公在愁思,他卻憑空拈出一個“都道”來,假托別人來說。表面上是先抑后揚,也就是先借他人把自己放到了最愁的,“無人愁似我”的境地,再后轉(zhuǎn)來,拉出幻想中的愁雪的梅花來作伴,似乎是自己的境地還不是唯一最可悲的。實際上是愁話淡說,聊以自慰。句中把“愁似我”的句子成分加以顛倒,再重復使用,用意也在加強上述“抑揚”的效果。最后一句“有梅花,似我愁”尤其是表現(xiàn)了作者的豐富的想象力和灑脫的胸襟的神來之筆。梅花這一高潔的形象,還使讀者聯(lián)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為之年隱居不仕的經(jīng)歷,進而從他那故作放達的語調(diào)中,感覺到他縈繞于懷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許不過是一劑觸媒吧?
全詞流動自然。以發(fā)問取頭,未待回答,卻已氣勢凌人。詞中后多用短句,使節(jié)奏感極強,音響較為清越。全詞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氣宇軒昂。結(jié)尾用“雪”字才點出文眼,是作者故意使然,蓋讓人讀起來一氣貫注也。古人評論蔣捷的詞,曾說它:“語語纖巧,字字妍倩”(毛晉語),又說它“洗煉縝密,語多創(chuàng)獲”(劉熙載語)。從這首《梅花引》看來,他們確實是道出了它的清妍之美。
歌頌梅花精神的古詩詞賞析精選篇5
西江月·梅花
蘇軾 〔宋代〕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翻嫌 一作:常嫌)
譯文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xiāng),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海仙經(jīng)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注釋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稱。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后,有六株梅……(豐)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冰姿:淡雅的姿態(tài)。仙風:神仙的風致。
芳叢:叢生的繁花。
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涴(wò):沾污,弄臟。
唇紅:喻紅色的梅花。
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