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好看的小說
2017最好看的小說篇1:藥引子
老刀是村里的獸醫(yī)。老刀給牲畜看病有一絕活,這當然不是指藥方。藥都是藥鋪里常見的草藥,值不了幾個錢。老刀的“絕活”在藥引子上。老刀的藥引子從不重樣,五花八門,但村里人都聽他的,因為牲畜用了病就好。前幾天金貴家的牛病了,金貴將老刀恭恭敬敬地請到家,老刀圍著趴在地上無精打采的老牛轉了一圈,戴上老花鏡,開個藥方,讓金貴去抓藥。等金貴抓藥回來,金貴媳婦已將下酒菜炒好,熱氣騰騰地端到老刀面前的桌子上。老刀當然免不了客氣一番,說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炒這么多菜干嘛。金貴媳婦就說,大忙的天,還讓你跑一趟。家里也沒什么好菜,您就將就著點吧。說著,就從柜子里拿出一瓶老白干燙上。老刀說,不忙喝酒,先將藥熬上。金貴媳婦就忙著生火熬藥。老刀又說,這牛的病不輕,光這些藥還不行,要用藥引子。金貴說俺知道,不就是雞血嗎。說著就去院里抓雞。老刀說這次雞血不行,要用鵝血。金貴就愣了一會。金貴問,前幾天立柱家的牛不是用的雞血嗎?老刀說病不一樣,能用一樣的藥引子嗎。金貴就不再說什么,去院里抓鵝。鵝是金貴家的寶貝,又看家又下蛋,要殺它金貴真是舍不得。但一想到牛病得那樣,就狠了狠心,將鵝殺了。鵝血當藥引子,鵝肉當然就成了老刀的下酒菜。老刀一邊大口大口地吃鵝肉,一邊講著他的輝煌歷史。雖然這些事都講了幾十遍了,但金貴還得裝成第一次聽到一樣,恐怕老刀不高興再要別的藥引子。
雖然金貴因為失去一只鵝好長時間想起來都嘆氣,但牛倒是真好了。一只鵝和一頭牛相比,孰重孰輕,金貴還是能分得清。所以不久就忘了。而鄰居朱八可沒這么幸運,因為藥引子竟大病一場,住了半月的醫(yī)院。
朱八倚仗哥哥當支書,在村里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他養(yǎng)的一條大狼狗,也狗仗人勢,攪得四鄰不安。前幾天,朱八的狗咬了四嬸的孩子,四嬸讓他把狗拴好,他不光不聽,還喚出狗嚇唬四嬸,村里人看不慣,但又敢怒不敢言。也巧,那天下午,朱八的兩頭奶牛不知生了什么病,不吃不喝,頭一點一點地像是打瞌睡,奶也不下了。朱八慌忙叫來老刀,老刀還是圍著牛轉了一圈,戴上老花鏡,開了一個藥方。朱八急忙叫媳婦去抓藥。藥抓回來,一問藥引子,朱八嚇了一跳。老刀說,要用那條狼狗的血。朱八有點急。朱八問,用別的不行嗎?要不我去買條狗?老刀說,別的狗不行,別的狗和你的牛不是喝的一樣的水,血不一樣。我知道你舍不得,但除了這個方法,我就不敢治了。說著,起身要走。朱八連忙抓住老刀的胳膊,說讓我想想。老刀說,你也不用想,舍不得狗,就得舍得牛,沒有第三條道。朱八愣了好一會,還是從里屋拿出一把殺豬刀。
老刀將狗血兌進熬好的藥里,慢慢攪勻,對一臉哭喪相的朱八說,你還別不信,這世上只有我知道這藥引子的功力。
2017最好看的小說篇2:楊老實吃名菜
楊老實今年70多歲了,一生都是在農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過的,正宗的鄉(xiāng)巴佬。
近來,他兒子當了局長。在一個雙休日,局長開著小車回老家,把他接到城里去享享福,報答養(yǎng)育之恩。
鄉(xiāng)間“茅屋出公卿”,楊老實自然高興,也就隨小車進了局長之家。
局長對讀高中的兒子說:“我沒有空閑。你就陪爺爺到城里各個地方去逛一逛。爺爺老了,你把錢管好。他想吃什么就買什么吧。”
于是,孫兒陪著楊老實逛街。中午,孫兒牽著爺爺的手,走進一家名菜大酒樓,在豪華的餐廳內入坐。服務小姐走來遞給一本名牌菜譜說:“你們要吃什么菜,請點吧。”
孫兒就說:“爺爺,你喜歡吃啥就點啥,我付錢就是了!”楊老實翻開菜譜一看,感到菜名很新鮮,一連點了5個菜。
不一會兒,服務小姐就端菜上桌。楊老實一看,頓覺奇怪,就指著一個個細瓷盤子問是什么菜名。服務小姐也就指著一個個盤子甜甜地做了介紹。
楊老實終于明白:“母子相會”,原來是涼拌的煮熟黃豆鋪底,上面放著豆芽。“小二黑結婚”是在盤子里放了兩個剝去黑殼的皮蛋。“青龍臥雪”是盤子里裝點白糖,上面放一根青黃瓜。“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居然是紅燒豬蹄,然后在四周鑲一圈香菜。“一國兩制”竟然是一盤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楊老實望著菜,默然沉思:這些東西,也不過是我們鄉(xiāng)下常吃的東西而已。城里有文化的人真聰明,取些怪好聽的名字。
服務小姐又送來一瓶酒,開瓶蓋倒了兩杯,放在他倆的面前,然后飄然而去。
孫兒一邊給爺爺拈菜,一邊勸爺爺喝酒。楊老實喝了兩口酒,感到不舒服道:“這是什么酒?怎樣像潲水味呢?”
孫兒笑著說:“爺爺,這是名牌啤酒,不太醉人,喝習慣了就好嘍。”
楊老實拈菜入口,皺著眉說:“這菜也少,味道也不合我的口。”
孫兒接上話:“爺爺,如今不像以往那些年辰了,圖多填肚子。現在好多人都講究玩味了,還都講究檔次哩!你多吃幾次,習慣了就合口味了。”
酒畢。孫兒說:“爺爺,再吃碗名牌‘羊拉面’吧?”
楊老實心想:羊怎么拉面呢?稀奇。又是啥鬼名堂?我得看看。想到此,他就答道:“要得。”
孫兒叫來服務小姐,立馬就端來兩碗“羊拉面”。楊老實用筷子一撬,竟沒有一片羊肉,直問服務小姐是何道理。小姐燦然一笑說:“做面條的師傅姓楊。楊師傅有一手做面條的絕技,在食品技藝大賽上獲過金獎,已成名人。以名人作廣告,就將面條命名為‘羊拉面’嘍。”
楊老實聽完,嘆了兩口氣:“唉!唉!真會騙人。”
吃罷。楊老實看見孫兒摸出三張100元鈔票,買單結了賬。他一下子頭昏眼花,驚呼:“怎么這么貴喲!我們鄉(xiāng)下要賣好多谷子才夠喲!”
孫兒勸道:“爺爺,你辛苦一輩子,爸讓你享受享受!”
楊老實憤然道:“我再也不來享口福嘍!真是‘名菜’宰我們鄉(xiāng)巴佬沒商量。我還是回鄉(xiāng)下去吃原汁原味的好!”
2017最好看的小說篇3:鹽荒
劉二嬸看見村長的那副笑臉,聽村長說話的語氣,不由得心里一格登,村長家里也只有三口人,買了那么多鹽,還說“省得沒了”。劉二嬸心里暗想,鹽要緊缺了,鹽要漲價了。村長咋不言一聲呢?啊,準是上邊叫保密咧!劉二嬸發(fā)慌了,飯也沒心吃了,回到家里,掂著個竹籃子,匆匆就向村上百貨店里跑去。
鹽7角錢一袋兒。一斤重的包裝,劉二嬸買了20袋兒。一路上,不少人問她,買恁多鹽做啥?劉二嬸也是嘿嘿一笑,重復著村長的話說:“留著吃唄,省得沒了。”
啊!鹽要緊缺了,鹽要漲價了!劉二嬸的娘家侄,可是縣上的官呀!保準她得到鹽要漲價的“情報”了。于是,見到劉二嬸買鹽的人,也就趕忙到百貨店里買鹽。
水不可斷,鹽不可缺。家家糧滿囤,總不能一天三餐吃淡飯吧。買,快集蓄一些鹽吧,要斷了鹽路,說不定要比油價還高咧!一傳十,十傳百,剎那間傳遍了全村。提籃的、端盆的、拿布袋、掂簍的,男男女女,快步小跑地都往百貨店里奔。東來西往的行路人,看到人都在排隊買鹽,渾渾噩噩也遂在人群里排隊。
一個鄉(xiāng)村小店,每次也不過進百十袋兒鹽。破天荒的購鹽熱,店老板心里嘀咕起來:鹽成了熱門的香甜貨,必有其因,嗯,這會兒的人耳朵長、消息靈,鹽一定要漲價了。僅僅庫存百十袋兒鹽,7角一袋兒賣掉,說不定連本加利也進不到貨了。于是,店老板就宣布:一袋兒鹽8角,每人限購兩袋。
咋樣?買鹽人相互傳遞著驚詫的目光,相信了他們的判斷。議論紛紛:鹽要緊張了!鹽要漲價了!鹽咋會緊缺呢?準是發(fā)揚國際主義精神了。碘鹽碘鹽,鹽里含著“碘”呢,保準是提煉“非典”的藥物了。啊!……
買鹽的人越來越多,8角錢一袋兒也不嫌貴,兩袋兒鹽拿到手里,轉到后邊又遂在隊尾。店老板做夢也想不到有這么好的生意,急忙派人開著三輪,到鎮(zhèn)批發(fā)部里拉鹽。
鹽拉回來了,拉回了1000袋兒。店老板一看發(fā)票還是原價,哈!批發(fā)部還在鼓里悶著呢,趁他們還沒睡醒,拉!店老板又讓三輪車出動了。接著,又向購鹽人下了第二道通牒:每袋1元錢,敞開供應。
這天,家家戶戶的電話忙起來,通知閨女的,喊姐叫妹的,七嬸子八大姨地相互傳遞信息:快買鹽吧!鹽要限量了!鹽要運到外國去了!鹽要弄去做“非典”的藥了!………親戚傳給親戚,親戚的親戚又傳給親戚的親戚。就這樣,村村人心慌慌,刮起了一陣購鹽風。
第二天,鄉(xiāng)鎮(zhèn)批發(fā)部的門前排滿了拉鹽的車隊。批發(fā)部里的經理也糊涂了,沒接到鹽要調價的通知呀?更沒聽說鹽要斷缺、限量呀?嗯,沒風不起浪咧,興許是哪個當官的嘴漏了風。庫存的鹽按原價銷掉,漲了價定要虧本呢!提價,批發(fā)價8角錢一袋兒。
鄉(xiāng)巴佬生來怪,越貴越要買。沒出三日,全縣鬧起了鹽荒。少者一家購了幾十袋兒,多者上百袋兒。最后零售價高達2元錢一袋兒,竟有人照買不誤。
縣政府下了通告:食鹽斷缺,純屬謠言;滿足供應,原價銷售;抬高鹽價,嚴肅處理!
風平浪靜了。
大小商店里鹽堆如山,家家戶戶,備足了數年食鹽存量。仍是7角錢一袋兒,卻沒人過問了。
村長撓起了頭皮,他是在鹽價高峰時期,在老婆的吵罵聲中,2元錢一袋兒購了20袋兒,白白扔掉了26元錢。懊喪地叫罵道:“哪個龜孫子放了個臭屁,把老百姓都嗆迷糊了?!”
劉二嬸悄聲地說:“忘了,屁是你放咧!”
村長發(fā)愣了。
劉二嬸把前幾日在門外吃飯時的問話重述了一遍。
村長嗨了一聲,苦苦地說:“二嬸,那不過是句戲言,俺背的是半袋子尿素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