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
寫讀后感可以加深對原文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和解析原文的內容和思想。什么樣的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才算是優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1
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鬧劇,也將阿q的“精神勝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阿q狹隘的小農觀點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痛絕。并在顯示自己見過殺革命黨時冒出“革命黨當然該殺”這種觀點。
但當他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與未莊人對革命黨的害怕慌張時,卻對革命有些神往了。最終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沖出酒店,一路高唱著戲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語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歡誰就是誰。反映了他對革命的不理解;而《龍虎斗》戲文的吟唱表現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對革命的無知和盲目樂觀。在他眼里,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因為他太苦太窮了,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變自己的地位。
從后來他的美好夢境中不難看出,他對革命的本質,性質以及對象根本不了解,對革命對象也極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濃厚的封建思想。但后來阿q失望了,因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樣,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準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結束了。我們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勝利法”是他精神領域的主導,而且這一性格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他的軀體。
甚至是后來被當做替死鬼抓進監獄,游街。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抓進抓出的,要游街的”。這種“精神勝利法”此時卻讓觀眾有點心生敬意了。
獄中的阿q認真地畫著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將走到盡頭,不免讓我們心生一絲憐憫。當他真的要槍斃時,他終于恐慌了,顫抖地閉上了雙眼,“精神勝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沒有奏效了。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2
其實阿q沒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后一條好漢,隔天就冒出一個來。天下的好漢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實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們知其不道,而偏讓魯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來。人們才頓悟,哦,原來我們中間有一群這么弱智的人啊?咦?我怎么沒有發現呢。
其實阿q就是我們自己,當局者迷,騎牛找牛。
你敢說你沒有跟鄰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遠?你敢說你沒有掀了女同學的裙還跟同伴吹噓幾天?你敢說你沒有遇見仇家大胖子的時候乖乖地由他魚肉?總之,你也是很阿q的,當局者迷,騎牛找牛,罷了。
很多人看了《阿》之后都無動于衷,還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訴你,其實隔壁的弱智同樣在笑你弱智。
其實這也是魯迅的陰謀,你看文章的同時你也正扮演著男主角一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哦!原來我們都是阿q!都是一群盲目自大,奴性十足,爭強好勝,忍辱屈從的阿q。而且看完了《阿》之后與自己對比完之后還大安旨意,說,哈哈!好彩!不是我。
我們擁有中華傳統美德,謙讓,誠信,勤勞,淳樸,互助,友愛,團結,我們不是阿q。
哈哈!
其實這是錯的,這些恰恰都是我們民族最應該追求的品性。
我們應該挺起來,挺起來吧,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我們已經軟了很久了,那些追求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就好像足球,只有追到球你才能射出去,像我們這么軟是追不到球的,更不能射出去!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3
阿Q不僅僅是一個阿Q,更是那個時候大部分中國人的代表。
魯迅的小說的背景一般都固定在某個地方,比如阿Q的村莊和七斤應該是鄰莊。而他們也是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是千千萬萬個人的代表。
“精神勝利法”,對,我就是不敢和你爭斗,你說什么就是什么,就是如此的慫。雖然我沒有和你爭斗,但是,心里卻贏了。這是什么邏輯呢?中國人本身的不敢爭斗、懦弱。就好像戰爭時期,明明中國人很多,但卻不敢爭斗,以至喪命呢。從內心的一種軟弱。我們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君子動口不動手”,“不爭惡斗狠”“互相謙讓”等等諸如此類,如果不這樣,就顯得不對了。這種情況,現在也深埋于我們的內心。
“自輕自賤”。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好,總是看輕自己,自大或許并沒有多少人吧。而我們把“自輕自賤”還看成一個美德,認為是謙虛。當別人夸說自己優秀,某方面突出時,我們總是回答:“哪里,哪里,沒有,雕蟲小技而已……”
“看客”。這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一件事了吧。阿Q在囚車上,路兩旁站滿了看客;魯迅先生留學時,寫藤野先生也提到了那些像“小姑娘”一樣的看客。在現如今,無論哪發生了什么事,一些人也都是慌慌地圍上去觀看的,唯恐錯失了什么精彩畫面。就好像那些被圍觀者,不想做某事,后來卻被那些看客逼得不得不做了某事。本來一件很嚴肅的事,看客卻在旁邊笑著喝中國人愛做的事情之。
想想就是悲哀。
至于阿Q,覺得他是可憐的,也是不可憐的。他糊糊涂涂地活著,后來又糊糊涂涂地死了。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4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边@不正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為什么會落后,我們為什么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么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F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_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5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我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終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已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能夠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著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國,成了奸細。
由于阿Q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可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我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祠里落腳,然后務必強迫理解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于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可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應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提高。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6
《阿q正傳》,魯迅代表作之一。寫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發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栋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人民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和經濟。而《阿q正傳》也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采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
文章主角,阿q的性格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末代‘農民’的形象,他有農民種地就是種地,鋤地就是鋤地的優點,也有當時人們所具有的缺點,自私、保守、愚蠢的缺點。
而文章最主觀的還是啊q的那種‘精神安慰’的做法,他的想法可笑又可贊。在文中阿q以一種即使現實中以失敗者的身份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中仍然要以‘最高者’自居。從文中;結果往往是輸。輸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里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臟話又是掐臉蛋,終于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在文中的這兩小節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阿q那種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凌弱、忌諱缺點、以丑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的行為。
我們常說一個國家的形象是由人民決定的,而文中阿q表達的是什么!懦弱、自私、保守、自給自足?而在那長達8年的戰爭,我們取得的不僅是勝利,還有一次偉大的蛻變。我們變了變得自立、堅強、強大。
戰爭是的確是令人憎惡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認我們在戰爭的見證下,成長了。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7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于自身的缺點與生活并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后并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
生活中,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后成功的喜悅。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貍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后反思狐貍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只力竭而亡的狐貍的。就說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里長的、水里游得能吃都吃,卻因為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著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里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里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看完這本書后,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么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8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栋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云涌,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后,才開始向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并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并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于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臺,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
讀完《阿Q正傳》后,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群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后繼沖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9
阿Q是魯迅小說《阿Q正傳》里的主人公,是一個總受人欺負的可憐人。
有一次,阿Q喝了兩碗黃酒,酒后胡話,說自己姓趙。但阿Q畢竟是一個下等人,說自己姓趙豈不是侮辱了趙太爺。結果這事傳到了趙太爺耳中,阿Q果然就被趙太爺狠狠地罵了一頓,還被打了。如果一般人被揍了,要么是憤懣不已,要么是默默忍受。但阿Q卻別出心裁,竟然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隱隱有一種勝利感!
讀到這兒,我想起人們常說的阿Q精神。我想,阿Q精神是什么呢?阿Q精神不就是精神勝利法嗎?不就是自己騙自己,用自己的想象來替代事實上的失敗,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嗎?雖然阿Q使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很可笑,也很可悲。但當我們受到挫折失意時,不妨也可以像阿Q那樣轉換角度,當心緒平靜,當自信回歸時,再去處理問題,或許生活會變得更快樂。
記得在一次語文考試后,面對著試卷上滿目的叉,以及那鮮紅刺眼的73,我頓感難受。心臟仿佛像被無數根針扎,滲出滴滴鮮血;胸口如同被無數塊布層層裹住,喘不過氣來。我不敢再直視那殘忍的分數。抬頭間,發現一抹黃色的身影——那是一株野菊,正挺著它那纖細的身板,綻放著燦爛的笑容。中午時分,
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挫折,有時候用用阿Q精神,調節一下,也不失為一種良策哦!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600字篇10
讀完了文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阿Q“精神勝利法”,他總借著“精神勝利法”來麻痹自己,來逃避冷酷的現實。
文章以辛亥革命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殘害的落后農民的人物形象。阿Q生活貧困,靠打短工為生,住在土谷祠,無依無靠,甚至連自己的姓氏也“丟掉”了。
文章開頭就寫了阿Q在未莊并不怎么好的人緣地位,以及總少不了挨打和被開玩笑的生活。面對人們的各種過激行為,他總是吃虧,但他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阿Q向往有一個家,所以他想“女人”,所以他才會對吳媽說那樣的話,由此看得出阿Q心中的“家”對他來說是多么重要,但那時的人們不懂,阿Q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阿Q膽子不算大,但他能毫不諱飾的說出來他上城的那些日子干了不好的勾當,卻使人們更加疏遠他了。
當革命黨來到鎮子時,阿Q又幻想他加入了革命黨,去掠奪趙府和“假洋鬼子”的財物,后來革命黨搶去了這些阿Q夢寐以求的東西,卻沒叫上阿Q,再后來阿Q被抓走扣上了打劫的罪名,游街示眾,最后被槍斃了……
正如魯迅先生自己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對與阿Q的悲慘一生,我感到無奈,我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