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余秋雨的詩歌
余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下面是小編帶來關于余秋雨的詩歌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無味》詩歌原文:
越來越覺得這日子過得好無味,
索然無味!
剛出學校的那股勁被慢慢磨平,
甚至連追求都已停止!
慢慢的連脾氣都變了,
變得易怒易爆,
是時間決定了一個人還是環(huán)境造就了一個人?
慢慢滋養(yǎng)了惰性,
也滋養(yǎng)了失去方向的我。
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時,
才覺得這個日子似乎還充滿樂趣。
在心理學中學到過,
基因決定論和環(huán)境決定論,
但是環(huán)境的影響占據(jù)了什么份額呢?
對于我來說,
或許很多吧,
有或者是環(huán)境造就了心態(tài),
心態(tài)決定了現(xiàn)狀!
連目標都似乎已經(jīng)失去,
何為人生,
連目標都失去,
連追求都已迷糊,
人生何意?
有關余秋雨語錄推薦:
1) 年齡本不該被太多利用的,因為它帶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無法辯駁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現(xiàn)了霉氣十足的年齡霸權,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銀發(fā)一閃,冷不丁地出現(xiàn)一個能夠降伏它們的高神。煙塵散去,只剩下這位高神的笑容隱約在天際,而此時天下,早已月白風清。一雙即將握別世界的手,向我指點了一種詩化的神圣。
2) 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那個至關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結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3) 歷史,也可獲得人生化的處理。把人類的早期稱作人類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發(fā)祥地稱作人類文化的搖籃,開始可能只是一種比喻,但漸漸人們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義。個體生命史是可以體察的,因此,一旦把歷史作人生化處理,它也就變得生氣勃勃,易于為人們所體察了。把歷史看得如同人生,這在人生觀和歷史觀兩方面來說都是超逸的,藝術化的。
4) 極權主義下的平均中庸共貧互貶,養(yǎng)成了一般民眾對杰出物象的超常關注和超常警惕。這種心理習慣在本世紀經(jīng)歷了長久的“大一統(tǒng)”“大鍋飯”之后更成為一種天然公理,因此也必然地延伸到了新時期。幾乎每一個改革探索者都遇到過嫉妒的侵擾,更不要說其中的成功者了。人們很容易對高出自己視線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別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尋找投機取巧的秘密。
5) 青年時代的正常狀態(tài)是什么,我想一切還是從真誠的謙虛開始。青年人應該懂得,在我們出生之前,這個世界已經(jīng)精精彩彩復復雜雜地存在過無數(shù)年,我們什么也不懂,能夠站箏腳下的一角建設一點什么,已是萬幸。如果刻苦數(shù)年,居然從腳下扎下根去,與世界的整體血脈相連,那也就使自己單薄的生命接通了人類。應該為這種接通而驚喜,試想?yún)^(qū)區(qū)五尺之軀,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萬里之外,正是這種接通使自己領略崇高,問津壯麗,體驗多元,哪能值得驟然變臉,扯斷這些接通,不分青紅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來?這種謙然安然的生態(tài),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無謂浪費,讓青年人有可能歡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