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驚蟄的古詩詞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驚蟄的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驚蟄的古詩詞14篇
1、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2、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
(宋)張元干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3、春晴泛舟
(宋)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4、游景仁東園
(宋)蘇轍
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
高人靜無事,頗怪春來遲。
肩輿出東郊,輕裘試朝曦。
百草招生意,喬松解寒姿,
尺書招友生,冠蓋溢通逵。
人生瞬息間,幸此休暇時。
濁酒論浮蟻,嘉蔬薦柔荑。
春來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擁蔽,里巷得游嬉。
鄰家并侯伯,朱門掩芳菲。
畦花被錦繡,庭檜森旌旗。
華堂絢金碧,疊觀凝煙霏。
仿佛象宮禁,蕭條遠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異已有之。
都城閉門早,眾客紛將歸。
垂楊返照下,歸騎紅塵飛。
但卜永日歡,未與清夜期。
人散眾囂絕,庭空星斗垂。
安眠萬物外,高世良在茲。
5、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云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6、驚蟄
吳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滿前莫問名。
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
7、詠二四氣詩 · 驚蟄二月節
(唐) 元稹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
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8、聞蛙
(宋)趙蕃
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
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9、擬古 · 其三
(晉)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10、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云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11、憶秦娥 · 秦樓月
(宋)范成大
浮云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墻濃杏燕支濕。
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12、西江月 · 春雷
(清)陸求可
半夜雷車驚蟄,初春雨腳穿江。
梅花應已滿山香,急駕蘭橈畫槳。
一帶青山如沐,半灣綠水停航。
白云渺渺雪茫茫,明月天連紙帳。
13、《觀田家》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14、《秦娥月/憶秦娥》
范成大
浮云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
拂墻濃杏燕支濕。
燕支濕。
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驚蟄歷史淵源
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春雷初動,發聲啟蟄,萬物復蘇萌發。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萌發生長的狀態。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相傳是因為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驚蟄天文歷法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按黃經度數編排,每15°為一個節氣。斗指甲,太陽到達黃經345°,為驚蟄節氣,相當于陽歷3月5日至6日之間。
驚蟄氣候特點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從驚蟄節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時節。
民諺云:“春雷響,萬物長”以及“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等等,這些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征。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伴隨著氣溫大幅回升,春天的勢力范圍也隨之明顯擴大。不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入春進度區別較大,在驚蟄期間,春季版圖明顯北擴,從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擴展到河南北部、陜西南部一線,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雖然還處在冬季,但也會溫暖許多。
中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驚蟄物候現象
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常年驚蟄節氣期間,春雷的影響范圍主要在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還未迎初雷。
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時節,蟄蟲驚而出走。其實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時期的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濕,一律收斂起輕薄的野性子,沉靜貞婉起來。淺淺的粉,從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里洇。洇至最深處,便成了無限溫柔的一痕紅。又或者,是美人頰上的胭脂,釀成了春天里最美的一盅酒,讓人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