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譯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寫作特色
文章善于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一詞多義
(1)利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銳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詞
多助之至:到
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
(3)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氣候,時令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時機,機會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季度,季節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時候
(4)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和樂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離開,逃離,逃亡
去死肌,殺三蟲: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遠離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別處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也:距離
(6)勝
環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盡,完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擔,能承受
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勝過,超過
(7)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頑固
固以怪之矣:原來,本來
君子固窮:安守,堅守
(8)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墻
(10)而
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折
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
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